在体检报告上看到“甲状腺结节”这几个字时,不少人都会心头一紧,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各种可怕的念头:这是不是癌症?需不需要手术?会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其实,甲状腺结节并没有那么可怕,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一常见问题。
甲状腺结节:身体的“小疙瘩”从何而来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它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结节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碘摄入异常也是常见诱因之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引发甲状腺结节。在碘缺乏地区,甲状腺为了获取足够的碘来合成激素,会代偿性增生,从而形成结节;而在一些沿海地区,居民长期大量食用海产品,碘摄入过量,同样可能刺激甲状腺,导致结节的产生。
此外,自身免疫紊乱、甲状腺炎症、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等,都可能促使甲状腺结节的形成。比如,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结节出现。
结节良恶:如何揭开它的“真面目”
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一般来说,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只有约5% - 15%为恶性。判断结节良恶性,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通过超声图像,医生可以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等特征。
良性结节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可能伴有囊性变或钙化,但钙化多为粗大钙化。而恶性结节则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有微小钙化(针尖样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特征。不过,超声检查只是初步筛查,不能完全确诊结节性质。
对于超声检查可疑恶性的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诊断的“金标准”。医生会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结节内的细胞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结节的良恶性。该检查创伤小、准确性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科学应对:不同结节的不同策略
对于良性结节,如果结节较小,没有引起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且甲状腺功能正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建议每6 - 12个月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测,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
若良性结节较大,产生了压迫症状,或者影响了美观,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具体位置、大小和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此外,部分患者也可选择射频消融等微创治疗方法,通过高温使结节组织凝固坏死,逐渐被机体吸收。
如果结节被确诊为恶性,即甲状腺癌,通常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等。术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疗,以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可能的癌细胞。同时,患者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颈部超声,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防护:为甲状腺健康保驾护航
预防甲状腺结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要合理摄入碘,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结构。碘缺乏地区的人群可适当增加海产品的摄入,如海带、紫菜等;碘充足或过量地区的人群则应控制碘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海产品,选择无碘盐。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减少甲状腺疾病的发生风险。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因此,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运动、旅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此外,要尽量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甲状腺对辐射更为敏感。在进行X光、CT等检查时,要注意保护甲状腺部位,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甲状腺结节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学会判断良恶性、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并做好日常防护,就能有效维护甲状腺的健康。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甲状腺结节有更清晰的认识,不再谈“结”色变。
(李栋 郑州市中心医院 甲状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