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骨骼是坚硬且稳固的,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钢铁长城”。然而,有一种悄然来袭的疾病——骨质疏松,正如同一位隐匿在暗处的“杀手”,逐渐侵蚀着骨骼的健康,让原本坚固的骨骼变得脆弱不堪,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骨质疏松的神秘面纱,探寻守护骨骼健康的有效方法。
探秘骨质疏松:骨骼的“慢性危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从本质上来说,骨骼并非一成不变,它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即骨形成与骨吸收不断进行着。在年轻时,骨形成速度通常快于骨吸收,骨骼不断生长、加固,达到骨量峰值。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进入绝经期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骨吸收速度逐渐超过骨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丢失,骨骼的微结构遭到破坏,骨小梁变细、变薄甚至断裂,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随之下降,骨折风险大大增加。
骨质疏松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都是在发生骨折后,经检查才发现自己早已患上骨质疏松。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为32.1%,男性为6.0%;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是显著升高,女性高达51.6%,男性为10.7%。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正默默承受着骨质疏松带来的健康威胁。
识别骨质疏松:警惕身体的“求救信号”
尽管骨质疏松早期症状隐匿,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当身体出现以下表现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疼痛是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之一,多表现为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都有困难。这是因为骨骼强度下降,无法有效支撑身体重量,导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承受额外压力,进而引发疼痛。
身高变矮、驼背也是骨质疏松的重要信号。随着骨量丢失,椎体骨骼逐渐变得疏松、脆弱,在自身重力及外力作用下,椎体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变形,身高缩短。一般来说,如果身高比年轻时降低超过3厘米,就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在遭受轻微外力,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捡东西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骨折,常见部位有脊柱、髋部、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 - 25%。
剖析致病因素:了解“杀手”的帮凶
骨质疏松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龄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骨骼系统。骨形成细胞活性降低,骨吸收细胞活性相对增强,骨量自然流失加快。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骨吸收加速,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长期缺乏运动,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加快。吸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加速骨丢失;过量饮酒则会损害肝脏功能,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进而影响钙的代谢。此外,过度节食、挑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尤其是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缺乏,会直接影响骨骼健康。
某些疾病和药物也会引发或加重骨质疏松。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量丢失。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因子会破坏骨组织,增加骨质疏松风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也可能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守护骨骼健康:多管齐下筑牢防线
面对骨质疏松这一“隐形杀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营养支持:为骨骼“添砖加瓦”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充足的钙摄入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为8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需达到1000 - 1200毫克。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等。其中,牛奶是钙的优质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钙100 - 120毫克,且钙磷比例合适,易于人体吸收利用。对于钙摄入不足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
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健康同样不可或缺。人体可以通过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维生素D,因此,适当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建议每天在阳光温和时段(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暴露四肢皮肤于阳光下15 - 30分钟。此外,深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
蛋白质是骨骼有机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瘦肉、鱼类、蛋类、奶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需注意,蛋白质摄入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摄入可能增加钙的排泄,反而对骨骼健康不利。
运动锻炼:给骨骼“加油助力”
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量,提高骨骼强度和韧性。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为骨骼提供充足的营养。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多次完成。
力量训练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尤为重要。通过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弹力带训练等,可以对骨骼施加适当的压力,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尤其是抗阻运动,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降低跌倒风险。力量训练每周可进行2 - 3次,每次20 - 30分钟,注意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平衡与柔韧性训练,如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柔韧性,减少跌倒的可能性。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练习。
生活方式调整:为骨骼“保驾护航”
戒烟限酒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举措。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减少烟草对骨骼的损害;饮酒要适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避免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等。咖啡因会增加钙的排泄,过量饮用咖啡可能导致钙流失;碳酸饮料中的磷酸会影响钙的吸收,不利于骨骼健康。
注意防跌倒。保持家居环境整洁、明亮,地面防滑,避免摆放杂物;在卫生间、楼梯等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鞋子;夜间起床时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缓慢起身,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跌倒。
定期检查:为骨骼“把脉问诊”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关键。骨密度检测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能够准确测量骨骼的矿物质含量,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更应重视骨密度检测。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虽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有效守护骨骼健康,让骨骼这座“生命大厦”更加坚固,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支撑。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与骨质疏松这一“隐形杀手”展开一场坚决的保卫战!
(李智伟 郑州市中心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