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爆发。其典型症状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全身症状。当疱疹破溃时,病毒更容易通过破溃处释放到环境中,增加了传播的风险。因此,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的居家消毒,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家长往往存在一些消毒盲区,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重点探讨手足口病“疱疹破溃”时的传染性,以及居家消毒中容易忽视的3个盲区。
一、手足口病“疱疹破溃”的传染性
手足口病疱疹破溃后,病毒会直接释放到疱疹液和破溃的皮肤表面,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此时,如果患儿的手部或其他破溃部位接触到物品,如玩具、衣物、床单等,这些物品就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此外,破溃的疱疹还可能引发继发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当患儿疱疹破溃时,家长应格外注意居家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二、居家消毒的3个盲区
1. 忽视患儿个人物品的全面消毒
许多家长在消毒时,往往只关注患儿经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而忽视了患儿的个人物品,如衣物、被褥、毛巾等。这些物品同样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当疱疹破溃时,破溃处的分泌物可能沾染到衣物上,如果不及时清洗消毒,病毒就可能长期存活。因此,家长应定期对患儿的衣物、被褥等个人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清除。
2. 消毒方法不当,导致消毒效果不佳
消毒方法的选择对于消毒效果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家长在消毒时,往往盲目使用各种消毒剂,甚至将多种消毒剂混合使用,这样不仅可能降低消毒效果,还可能产生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正确的消毒方法应根据物品的性质和病毒的特点来选择。例如,对于耐高温的物品,可以采用煮沸消毒;对于不耐高温的物品,可以选择紫外线消毒或含氯消毒剂等。同时,家长在使用消毒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
3. 忽视环境卫生的改善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手足口病传播同样重要。然而,许多家长在消毒时,往往只关注患儿直接接触的物品,而忽视了环境卫生的改善。例如,患儿的房间、卫生间等场所可能存在病毒污染的风险,如果不及时清洁消毒,就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因此,家长应定期对患儿的活动场所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的机会。
三、如何有效进行居家消毒
针对上述消毒盲区,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消毒:
全面消毒患儿个人物品:定期对患儿的衣物、被褥、毛巾等个人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清除。对于可耐高温的物品,可以采用煮沸消毒;对于不耐高温的物品,可以选择紫外线消毒或含氯消毒剂等。
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根据物品的性质和病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在使用消毒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同时,家长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消毒剂对人体造成伤害。
改善环境卫生:定期对患儿的活动场所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患儿经常接触的家具、地面等表面,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同时,家长应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结语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疱疹破溃后传染性增强,给居家消毒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家长应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消毒方法,避免消毒盲区,确保消毒效果。通过全面消毒患儿个人物品、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改善环境卫生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护患儿和家人的健康。
(安书强 项城市官会镇卫生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