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型里的“身份证”,ABO和Rh那些事儿

2024-12-19 08: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液是生命循环的基石,而血型系统则是精准管理这一循环的“规则手册”。ABO与Rh两大系统,如同两套精密的密码,既决定着输血与妊娠的安全边界,也隐藏着人类遗传与疾病风险的关键线索。它们的存在,让每一次血液交互都成为一场基于分子识别的科学博弈。

一、ABO系统

人类红细胞表面分布着不同糖蛋白或糖脂类抗原,血浆中则游离着对应的抗体,ABO系统的核心正是抗原与抗体的“分子识别规则”:

A型血:红细胞表面携带A抗原,血浆中存在抗B抗体。若输入B型血,抗B抗体会与B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裂,引发急性溶血反应。

B型血:红细胞表面携带B抗原,血浆中存在抗A抗体,与A型血存在天然排斥性。

AB型血: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B抗原,血浆中无抗A、抗B抗体,理论上可接受所有血型红细胞,但临床仍需遵循“同型输血优先”原则,避免因抗原过量或抗体残留引发迟发性溶血。

O型血:红细胞表面无A、B抗原,血浆中却同时存在抗A、抗B抗体,虽可作为“紧急输血选择”,但长期或大量异型输血可能因抗体攻击导致输血反应。

二、Rh系统

Rh系统以红细胞表面D抗原为核心,分为Rh阳性(D抗原阳性)与Rh阴性(D抗原阴性)。其特殊性在于:

免疫耐受性:人体天然血浆中无抗D抗体,需通过输血或妊娠接触D抗原后,免疫系统才会产生抗D抗体。

免疫记忆性:首次接触Rh阳性血时,Rh阴性者可能无症状,但免疫系统已致敏,再次接触D抗原时会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引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母婴免疫冲突: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若分娩过程中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可能引发母体抗D抗体产生,导致二胎或后续妊娠发生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者可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死亡。

Rh阴性血在人群中分布存在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少数民族群体中Rh阴性比例较高,这一现象可能与人类迁徙史、基因选择压力或特定疾病适应性相关。

三、血型碰撞

ABO与Rh系统的交互作用,常在临床场景中引发复杂挑战:

输血危机:一名Rh阴性创伤患者急需输血,若误输Rh阳性血,首次可能因抗体浓度不足未出现明显反应,但体内已产生抗D抗体,未来再需输血时将面临“无血可用”的困境,甚至器官移植、手术等治疗均可能受限。

妊娠困境:O型血母亲孕育A型或B型胎儿时,可能因母体抗A、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胎儿溶血性贫血;而Rh阴性母亲若未接受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注射,二胎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将显著升高。

移植挑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可能逐渐向供者血型转变,这一过程需密切监测抗体水平变化,避免因残留抗体攻击新生的红细胞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

此外,血型并非一成不变。白血病、骨髓移植、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药物干预,均可能导致红细胞抗原表达改变,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新课题。

从输血安全到疾病预防,从生殖健康到器官移植,ABO与Rh系统始终是人类医学探索的核心领域。它们不仅是血液的“分子身份证”,更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纽带。

(甘露 濮阳市中心血站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