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应是输血治疗中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其本质是受血者免疫系统将输入的不兼容红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者”并启动攻击,导致红细胞在血管内或血管外大量破坏。
一、溶血反应的核心机制
1.抗原抗体直接对抗
红细胞表面存在A、B两种主要抗原,构成ABO血型系统。若受血者血浆中存在与输入红细胞抗原不匹配的天然抗体(如A型血者含抗B抗体,B型血者含抗A抗体),输入的异型红细胞会立即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膜破裂。
例:A型血患者误输B型血,其血浆中的抗B抗体将攻击输入的B型红细胞,引发急性溶血。
2.补体级联反应的破坏力
抗体与红细胞抗原结合后,补体蛋白C1q首先被激活,随后触发C3转化酶、C5转化酶等关键酶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MAC在红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渗,红细胞肿胀破裂,释放血红蛋白。
3.二次免疫损伤
溶血过程中释放的红细胞碎片(如膜磷脂)可作为促炎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二、急性溶血反应的典型病程
溶血反应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第一阶段
首发症状:输入10-20ml不兼容血液后,患者突感寒战、高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面部潮红,并伴随剧烈腰背及胸腹部绞痛。
机制:抗原抗体结合后,补体激活释放过敏毒素(C3a、C5a),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痉挛。
第二阶段
核心表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黄疸(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急性肾衰竭(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
数据支撑:每单位(200ml)异型血输入可释放约10g血红蛋白,而人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合蛋白(Hp)的饱和阈值仅为80-100mg/dl,超量血红蛋白将直接损伤肾脏。
第三阶段
典型病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肝脾肿大。
监测重点: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50×10⁹/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超3秒、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提示DIC发生。
三、迟发性溶血反应的隐匿风险
部分患者因既往输血或妊娠产生不规则抗体(如Rh、Kell、Duffy系统抗体),在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引发迟发性溶血反应,通常发生在输血后7-14天。其特点为:
症状隐匿:初期仅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加重、黄疸,易被误诊为感染或原发病进展。
诊断难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是关键证据,但部分患者抗体滴度低,需结合红细胞放散试验等特殊检测。
治疗关键:立即停止输血,监测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必要时输注与患者抗体谱匹配的红细胞。
四、溶血反应的致命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
血红蛋白降解产物(如高铁血红素)沉积于肾小管,导致管型堵塞,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可出现少尿(尿量<400ml/24h)甚至无尿,血肌酐水平每小时升高>44.2μmol/L。
DIC与休克
溶血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形成“高凝-消耗性低凝-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恶性循环。患者血压可骤降至80/50mmHg以下,需联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血浆置换。
多器官功能损伤
游离血红蛋白可催化氧自由基生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肝、肺、脑等器官因微循环障碍出现功能衰竭,病死率随受累器官数量增加而上升。
溶血反应是输血医学中需要绝对警惕的“红线”。公众应了解输血并非“零风险”操作,但现代医学已建立完备的预防与救治体系,无需因恐惧而拒绝必要的输血治疗。
(索哲超 濮阳市中心血站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