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不同血液成分承担着截然不同的生理功能。红细胞、血小板、血浆作为血液的三大核心成分,其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针对特定病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Hb)高效运输氧气至全身组织,并携带二氧化碳返回肺部排出。这一过程依赖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可逆结合特性:在肺部高氧环境下,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进入组织毛细血管后,因局部氧分压降低,氧气迅速释放,维持细胞代谢需求。
红细胞输注主要针对急性或慢性贫血患者。例如:
急性失血:手术、创伤导致大量失血时,血红蛋白浓度骤降,组织缺氧风险激增,需紧急补充红细胞以恢复携氧能力。
慢性贫血:肾功能衰竭、肿瘤化疗等疾病抑制红细胞生成,患者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需定期输血改善生活质量。
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需通过输血维持氧供。
输注标准:
临床以血红蛋白浓度(Hb)作为输血指征。一般而言,Hb<70g/L时需考虑输血;Hb在70-100g/L之间时,需结合患者症状(如心悸、气短)综合判断。
二、血小板
血小板是直径仅2-4微米的无核细胞碎片,虽体积微小,却是止血与伤口愈合的核心执行者。其功能可分为三个阶段:
黏附聚集: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通过膜糖蛋白GPIb受体与暴露的胶原纤维结合,迅速黏附于破损处,并释放ADP、血栓素A2等物质,招募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
凝血激活:血小板表面富含磷脂,为凝血因子提供反应平台,加速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固止血栓。
收缩止血:血小板内含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可通过收缩作用进一步压缩血凝块,减少渗血。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两类情况:
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化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导致血小板计数<20×10⁹/L时,自发出血风险显著升高,需预防性输注。
血小板功能障碍:尿毒症、肝病或药物(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功能缺陷,即使计数正常也可能发生出血,需针对性补充。
三、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全血体积的55%,含水90%以上,其余为电解质、蛋白质及代谢产物。其核心功能包括:
容量维持:血浆中的白蛋白通过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防止组织水肿。
凝血调控: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共同构成凝血级联反应的基础,确保创伤后快速止血。
免疫防御:免疫球蛋白(IgG、IgM)与补体系统构成天然免疫屏障,抵御病原体入侵。
酸碱缓冲:血浆中的碳酸氢盐、磷酸盐等缓冲对可中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pH稳定。
血浆输注主要针对以下三类需求: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A(缺乏Ⅷ因子)、血友病B(缺乏Ⅸ因子)患者需定期补充含相应因子的血浆制品。
大量输血:创伤或手术中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50%时,需按1:1比例补充血浆以纠正凝血紊乱。
肝功能衰竭: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肝病晚期患者常因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导致出血倾向,需外源性补充。
现代输血医学遵循“按需输注”这一精准医疗原则,以规避过度治疗。红细胞输注依血红蛋白浓度与症状综合判定;血小板输注重计数与功能双评估防无效;血浆仅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体液失衡,严禁作“营养剂”滥用。
(索哲超 濮阳市中心血站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