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输血后感染:血液筛查能防住多少病毒?

2024-04-24 11: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输血是临床救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血液中可能潜藏的病原体始终是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通过严格的血液筛查体系,现代医学已将输血感染风险降至百万分之一级别,但筛查技术并非万能,其防护效能与病毒特性、检测窗口期、技术局限性密切相关。

一、血液筛查的核心项目

我国《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明确要求,所有献血者血液必须检测以下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HBV)

检测指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IgM)。

防护意义:我国献血者HBsAg阳性率约2.9%,筛查可排除急性或慢性感染者。

丙型肝炎病毒(HCV)

检测指标:丙肝抗体(抗-HCV)及核酸检测(NAT)。

防护意义:献血者抗-HCV阳性率约4.3%,NAT可检出抗体阴性但病毒载量极低的感染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检测指标:HIV抗体及NAT。

防护意义:我国献血者HIV阳性率极低(<0.01%),NAT将窗口期从抗体检测的22天缩短至11天。

梅毒螺旋体

检测指标:梅毒特异性抗体(TP-Ab)及非特异性抗体(RPR/TRUST)。

防护意义: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约1.4%,双检测策略可区分既往感染与现症感染。

其他病原体(部分地区或机构加测)

HTLV(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部分地区纳入筛查,阳性率低于0.01%。

疟原虫:疟疾流行区需检测,我国已基本消除本土传播。

二、筛查技术原理

抗体检测(免疫学方法)

原理:检测血液中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M/IgG)。

局限性:抗体产生需一定时间(窗口期),如HBV感染后抗体阳转需4-10周,HIV需3-12周。

核酸检测(NAT)

原理:直接检测病毒RNA/DNA,灵敏度达10拷贝/ml。

突破性:

HBV:窗口期缩短至25天(抗体检测需56天)。

HCV:窗口期缩短至12天(抗体检测需70天)。

HIV:窗口期缩短至11天(抗体检测需22天)。

病原体灭活技术

光化学法:用补骨脂素+紫外线照射灭活血小板、血浆中的病毒。

巴氏消毒法:60℃加热10小时灭活全血中的病毒(但会破坏红细胞)。

三、筛查技术的“盲区”:哪些风险仍需警惕?

窗口期漏检

HIV:极少数感染者在抗体阳转前献血,NAT虽能缩短窗口期,但仍存在1/200万的风险。

HBV:隐匿性感染者(Occult HBV Infection)的病毒载量可能低于NAT检测限(<10 IU/ml)。

新型病原体滞后性

寨卡病毒:2016年巴西疫情期间,因未纳入筛查,曾引发输血传播案例。

未知病原体:若病毒无已知抗体或核酸序列,现有技术无法检测。

人为因素

献血者隐瞒高危行为:约0.5%的献血者可能未如实报告吸毒、男男性行为等风险史。

检测失误:试剂灵敏度不足、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可能导致假阴性。

四、多层次防控体系

献血者严格筛选

健康征询:排除有高危行为、发热、急性感染史者。

留存样本:所有血液留存1年,便于追溯调查。

血液留样复核

输血后感染调查:若受血者确诊输血传播感染,需检测血站留存样本的病毒同源性。

质量监控:血站每年需接受国家级抽检,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约1.5%。

临床合理用血

自体输血:择期手术患者可预存自身血液,或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成分血替代:贫血患者优先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或铁剂治疗,减少异体输血。

患者自我保护

观察症状:输血后2-4周内若出现发热、黄疸、皮疹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定期复查:输血后4-8周检测HBV、HCV、HIV、梅毒抗体,必要时行NAT复查。

对于确需输血的患者而言,规范医疗机构的严格筛查流程+临床合理用血+患者主动监测是保障安全的“三重防线”。公众无需因噎废食,但需了解风险并配合医疗措施,共同筑牢输血安全屏障。

(索哲超 濮阳市中心血站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