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紧急情况下能否跳过血液检测直接输血?后果有多严重?

2024-09-20 15: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紧急情况下能否跳过血液检测直接输血是一个涉及医学伦理、技术风险和法律规范的重要问题。从现代医学的标准流程来看,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完全跳过必要的血液检测而直接输血,但在极端危急的特殊场景中(如战场、自然灾害现场等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可能存在有限的例外操作。然而,这种做法的潜在后果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受血者的生命安全。以下从科学原理、风险机制及现实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为何必须进行血液检测?

输血的核心原则是“同型相输”,即供体与受体的血型需兼容。人类ABO血型系统基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分为A、B、AB、O四型,若输入异型血液,受血者体内的天然抗体会迅速攻击外来红细胞,引发急性溶血反应。这种免疫风暴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肾功能衰竭乃至死亡。Rh阴性个体首次接触Rh阳性血液虽不会立即出现症状,但会产生致敏反应,后续再次输血时可能发生迟发性溶血性疾病。

除血型匹配外,交叉配血试验仍是不可替代的安全屏障。该检测通过模拟真实输血环境,观察供体红细胞与受体血清是否发生凝集反应,能有效识别亚型不合(如A2型误判为O型)、不规则抗体等问题。此外,传染病筛查同样关键:乙肝、丙肝、HIV、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传播,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相当于“定时炸弹”。以HIV为例,窗口期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尚未达到常规试剂盒检出限,但仍具有传染性。

二、跳过检测的灾难性后果

当省略这些关键步骤时,多重危险将叠加爆发。最直观的是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通常在输血开始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患者会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多器官衰竭。统计数据显示,未经配型的输血死亡率高达30%-50%,远高于规范操作下的不良反应率。

即便侥幸未发生即时排斥反应,延迟性并发症仍会悄然袭来。同种免疫应答会使受血者产生针对供体白细胞或血小板的抗体,未来再次输血时将面临更高的失败风险。更隐蔽的威胁来自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当免疫缺陷患者接受未经辐照处理的含活性淋巴细胞血液时,供体细胞可能反客为主攻击宿主组织,这种致命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交换输血或近亲间输血场景。

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某国曾报道过因使用未检测血液导致百余人感染丙型肝炎的事件,部分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在疟疾流行区,输入带虫血液还会引发恶性疟疾暴发流行。这些教训表明,看似快捷的“救命之举”实则可能成为群体健康的定时炸弹。

三、特殊情境下的权衡与替代方案

四、在院前急救等无法立即完成血型鉴定的紧急情况下,医疗人员采取标准化应急方案:优先选用O型RhD阴性红细胞悬液作为通用血源,因其无A/B抗原且血浆中不含抗A抗B抗体,能最大程度避免急性溶血反应;同时对育龄期女性严格保障RhD阴性血液供应。面对阴性血型稀缺的现实挑战,在危及生命且血源不足时,对部分人群(如男性及非育龄期女性)可审慎使用O型RhD阳性红细胞。所有应急输血均需详细记录并追溯,事后必须补做全套血清学检测与效果评估,形成"救命-记录-完善"的闭环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与伦理合规。

随着移动式快速检测设备的普及,许多偏远地区已配备便携式血型鉴定仪和传染病快速诊断试纸条。例如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POCT设备可在15分钟内完成ABO/Rh分型及乙肝表面抗原初筛,为现场决策提供依据。这些技术进步正在逐步消除地理因素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结语

现代输血医学的发展始终围绕“安全有效”的核心目标演进。跳过血液检测直接输血本质上是将患者置于不可控的高风险之中,其后果远非简单的医疗失误所能概括。在生命至上的原则下,我们既要尊重抢救时机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科学规范才是真正守护生命的防线。每一次看似繁琐的检测背后,都是无数前人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结晶。当科技不断突破极限时,唯有坚守标准流程,才能让“救命之血”真正成为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光。

(张笑盼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