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双核对制度是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在输血治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输血作为高风险医疗行为,任何身份识别错误都可能引发致命的溶血反应。该制度通过系统化双重验证机制,构建多层次安全防线,彻底杜绝"张冠李戴"的医疗错误。
输血前的"双重保险"
输血前核对是确保安全的首要环节。在输血开始前,会有两名护士像“查对官”一样一起工作。一个用扫描枪扫你的腕带,另一个扫血袋条码,电脑会自动比对所有信息。同时,她们还会亲口核对你的姓名、血型等关键信息。这个过程确保“血是给对的人”,是安全输血最重要的一关。
输血过程中的“动态监护”
开始输血后,护士并不会离开。特别是在最初的15分钟里,她们会一直在床边守护。每输完一袋血换新袋时,都会重新核对信息。就像坐飞机时,每个航段都要核对登机牌一样,确保整个过程都不会出错。同时护士还要监测生命体征,记录输注速度和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反应。这个过程确保整个输注过程不间断受控,防止中途出现差错。
输血后的"溯源回访"
输血结束后,用过的血袋不会马上扔掉,而是要由两人清点后签名保存在2-6℃环境中至少24小时,这样万一有任何情况,都可以随时查验。同时,这次输血的所有步骤都会被电脑详细记录,形成一份完整的输血安全日志,记录所有操作细节,包括执行人员、核对时间、输注参数等。这些数据为质量监控和不良反应调查提供完整依据,形成可追溯的闭环管理。
特殊情况的"应急模式"
在面对特殊患者或紧急情况时,医院会启动更加严格的"应急模式"。对于意识障碍、语言沟通困难、痴呆或婴幼儿等无法主动配合核对的患者,除了常规的核对程序外,还会采用额外的身份识别措施。现代医院普遍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或虹膜识别等,来确保患者身份的绝对准确。
在抢救生命的紧急情况下,虽然时间紧迫,但身份核对的环节不仅不会简化,反而会升级为三级核对制。通常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和操作护士三人共同执行核对程序,每个人独立进行验证,只有当三人的核对结果完全一致时才能继续进行输血。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抢救的及时性,又确保了操作的安全性,真正做到了"既要快,又要稳"。
持续优化的"安全文化"
医院会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就像消防演习一样。通过场景重现提升医护人员实操能力。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对任何偏差事件开展根本原因分析,从系统层面完善流程。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隐患,营造"人人管安全"的氛围。通过定期回顾分析,持续优化系统设计和工作流程,目的就是为了让输血更安全。
总而言之,输血双核对制度是一张由技术、流程和人共同编织的"安全网"。它通过环环相扣的严谨步骤,将"人"的可能失误,用"制度"和"科技"来弥补和防范。这不仅是医院管理的规范,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负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套制度也在持续完善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张笑盼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