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汀停药的"红灯区":这些情况千万不能停
1. 血脂达标≠可以停药
"我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经降到1.8mmol/L了,为什么不能停药?"这是临床最常见的误区。
血管里的"隐形炸弹":即使血脂达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仍可能持续进展。停药后LDL-C水平可在4-6周内反弹至治疗前水平,甚至更高。斑块稳定的"守护者":他汀不仅降脂,更能稳定斑块纤维帽。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引发心梗或脑梗。权威共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5年修订版)》明确指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他汀治疗需终身维持,即使LDL-C达标也不能擅自停药。
2. 轻微副作用≠必须停药
"吃他汀后转氨酶升高了一点,是不是要停药?"这是另一个常见困惑。
转氨酶升高:若未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可通过减量、联合保肝药或换用其他他汀处理,无需停药。
肌肉不适:肌酸激酶(CK)未超过正常值4倍时,暂停剧烈运动、增加饮水即可缓解,盲目停药可能因血脂反弹引发更大风险。
处理原则:
出现副作用时,应第一时间联系医生调整方案,而非自行停药。例如,可将阿托伐他汀换为瑞舒伐他汀,或联合使用依折麦布降低剂量。
3. 间歇性服药=无效治疗
"吃一个月停一个月,这样既省钱又减少副作用。"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胆固醇的"报复性反弹":间歇用药会导致LDL-C水平波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数据警示:间歇用药组1年内心梗风险增加28%,死亡风险升高36%。
正确做法:设定每日固定服药时间(如睡前),使用药盒分装避免漏服,并通过智能药盒设置提醒。
二、他汀停药的"绿灯区":这些情况可考虑调整
1. 严格评估后的"安全撤药"
仅当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减量或停药:
LDL-C长期稳定达标(如<1.4mmol/L且持续≥1年);
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通过冠状动脉CTA证实斑块稳定或消退。
撤药流程:需在3个月内逐步减量,同时每4周监测LDL-C,若反弹超过20%需恢复原剂量。
2. 严重副作用的"无奈之举"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立即停药并更换方案:
肝损伤:转氨酶>3倍正常值上限,或出现黄疸、腹水等;
肌病:CK>4倍正常值上限,或伴严重肌肉疼痛、酱油色尿;
过敏反应:如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替代方案:
肝损伤:可换用瑞舒伐他汀(经肝脏代谢比例更低);
肌病:可选用匹伐他汀(肌肉毒性最小);
过敏:需彻底停用他汀,改用PCSK9抑制剂或二十碳五烯酸(EPA)。
三、黄灯警示:停药后的"观察期"管理
即使符合停药条件,也需度过3-6个月的"危险观察期":
严密监测:每2周查血脂,每3个月查颈动脉超声;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每日胆固醇摄入<300mg,增加可溶性纤维(燕麦、豆类);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
备用方案: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家中备有血脂快速检测仪。
数据支撑:
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停药后坚持上述管理方案的患者,3年内心血管事件复发率从12%降至3.7%。
四、结语:他汀用药的"终身制"原则
他汀类药物不是"止痛药",而是"血管保养剂"。它的疗效体现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保护中,而停药的恶果可能在短期内爆发。记住:他汀用药没有"疗程",只有"终身"。在用药这件事上,请务必遵循"红绿灯"规则——红灯停(擅自停药)、绿灯行(规范用药)、黄灯等(谨慎调整),才能让心脏这条"生命之路"永远畅通。
(张丹丹 河南省人民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