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保存是一门精密的科学,不同成分的血液制品因其生物学特性差异,对存储条件有着严格要求。这些细节不仅关乎输血治疗的效果,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以下是各类常见成分血制品的最佳存储规范:
悬浮红细胞作为最基础的血液制品,是通过移除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后,加入红细胞保养液制成的红细胞制品。其制备是在血液采集后于血站完成。必须保存在2℃至6℃的环境中。这个狭窄的温度窗口能够有效抑制红细胞代谢活动,同时避免低温冻融导致的细胞破裂。在此区间内,红细胞可维持正常的双凹圆盘形态与携氧能力。若温度超过上限,会加速糖酵解产生乳酸堆积;低于下限则可能引发冷休克损伤细胞膜结构。现代血库普遍采用专用冷藏箱配合实时监控系统,确保温差波动不超过±1℃。临床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复温过程——从冰箱取出后应在室温下静置15-30分钟,防止过冷直接输注引起受血者寒战反应。对于存在特殊抗体的患者群体,还需额外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溶血风险。
冰冻血浆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它必须在-18℃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快速冻结并持续保存。这种超低温状态能够完整保留各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如Ⅴ、Ⅷ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的生物活性。当需要使用时,需将血浆浸入流动水浴中缓慢解冻,整个过程严格控制在37℃以内,避免局部过热导致蛋白质变性。值得注意的是,解冻后的血浆应尽快输注完毕,不可再次冷冻循环使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则代表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巅峰应用。这类富含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的产品,同样需要在-18℃以下长期保存。其制备过程涉及多步差速离心与精准控温,任何细微的温度波动都可能破坏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三维构象。临床主要用于血友病A患者的替代治疗,使用时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融化后的乳白色絮状物能快速补充患者缺乏的凝血组分。
单采血小板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保存策略——它们需要在22±2℃的震荡环境中连续摇动保存。这个看似违背直觉的做法实则基于血小板特殊的生理需求:适度的机械刺激可防止聚集成团,而接近体温的环境则有利于维持ADP受体敏感性和变形运动能力。专用的培养箱配备恒温系统与水平旋转装置,既能模拟体内血流剪切力,又能避免因静止沉淀造成的功能丧失。不过这种动态保存期限较短,通常不超过5天,且严禁放入普通冰箱冷藏。
洗涤红细胞是针对“对血浆成分(尤其时IgA)过敏或存在特定临床情况(如PNH、高钾血症)的患者的一种特异性血液制品。通过生理盐水反复漂洗去除了99%以上的血浆蛋白和大部分白细胞碎片,主要优点是能有效预防严重过敏反应的高钾血症,适用于特殊疾病及敏感患者。缺点是制备过程复杂、会损失大量红细胞。由于去除了保护性的血浆环境,这类制品对储存条件的容错率极低:既要严格维持2℃至6℃的基础温度,又需使用透气性良好的转移袋以保障气体交换。部分先进血站还会充入混合气体来优化保存效果。
去白悬浮红细胞是一种通过专用白细胞滤器,去除了绝大部分(>99.9%)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剂。其制备主要在血液采集后于血站进行,通过吸附或筛滤原理的滤器对全血或红细胞悬液进行过滤,旨在有效预防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其主要优点是能有效预防发热反应、大幅降低HLA同种免疫及显著减少巨细胞病毒(CMV)传播,对免疫低下患者尤为重要。制备完成后,它与普通红细胞一样,必须在2-6°C的专用储血冰箱中密闭保存,并根据所用保养液的不同,拥有与普通红细胞悬液相同的有效期(例如,在CPDA-1保养液中可保存35天)。
辐照红细胞是通过伽马射线或X射线照射灭活淋巴细胞活性的红细胞制品,通常在血库临发血前进行制备。这类制品仍遵循基础冷藏标准,在2-6°C条件下储存,且辐照后需在14天内输注(或按当地规范),以免功能下降。
这些精细化的存储方案背后,是医学界对血液成分生物学特性的深刻认知。从低温冷冻到动态恒温,从静态保存到机械刺激,每一种技术参数都经过大量实验验证。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现代输血医学正在实现从“可用”到“优用”的跨越,为临床救治提供更精准的生命支持。
(张笑盼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