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关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血液标本保存的“保鲜秘籍”,确保每一滴血液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一、血液标本保存的基本原则
血液标本的保存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 避免反复冻融:反复冻融会导致细胞破裂、蛋白质变性、核酸降解等问题,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2. 分装保存:将标本分装成小份量,既能减少单次使用时的浪费,又能避免反复冻融。
3. 标记清晰:详细记录样本信息,包括采集时间、处理步骤、保存位置等,确保可追溯。
二、不同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
(一)全血
全血标本一般需要在采集后尽快处理。如果需要短期保存,建议在室温(20-26℃)下保存,但不应超过6小时。如果需要长期保存,可使用特定的保存试剂,如Transfix或Cyto-Chex,这些试剂可以在2-25℃下保存血液长达10天。
(二)血清和血浆
血清和血浆标本的保存条件相对灵活,但需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保存温度:
• 短期保存(72小时以内):4℃冰箱。
• 中期保存(3天-1个月):-20℃冰箱。
• 长期保存(1个月以上):-80℃冰箱。
(三)细胞样本
细胞样本的保存条件更为严格:
• 短期保存:建议在室温下保存,避免剧烈震荡。
• 长期保存:细胞样本应储存在液氮中(-196℃),或者至少在-80℃环境中。
三、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避免溶血: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干扰物质,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剧烈震荡。
2. 使用合适的抗凝剂: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或柠檬酸钠。
3. 运输条件:如果需要运输标本,应使用干冰保持低温,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被解冻。
四、保存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保存条件不当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异常。例如:
• 反复冻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核酸降解。
• 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影响细胞活性和生物分子的稳定性。
• 溶血:会释放大量干扰物质,影响检测结果。
五、写在最后
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是医学检验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保存方法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论是短期保存还是长期保存,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保存不当导致的检测误差。希望这些“保鲜秘籍”能帮助每一位检验人员更好地管理血液标本,守护患者的健康。
(李品芳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