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是临床实验室中一类重要的检测项目,旨在评估患者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抗凝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标本采集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因此,在进行血栓与止血检验时,必须严格遵守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以下将详细阐述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项目的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一、标本类型与采集容器
标本类型: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的标本类型包括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静脉血因采集方便、受污染机会少、结果稳定而更为常用。毛细血管血主要用于血小板功能检测,如出血时间测定。
采集容器:应使用一次性、无菌、无抗凝剂或含有适当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抗凝剂的选择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常用的抗凝剂包括枸橼酸钠、肝素等。抗凝剂的比例和种类对检验结果有显著影响,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实验室规定执行。
二、采集时机与体位
采集时机:为避免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尽量在患者处于稳定状态下采集标本。对于需要空腹采集的项目,应确保患者在采集前至少8小时未进食。对于需要监测抗凝治疗效果的患者,应在固定时间采集标本,以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结果变化。
体位:采集标本时,患者应处于坐位或卧位,并保持体位一致。体位变化可能影响静脉回流和血液成分分布,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特别是血小板计数和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可能受体位影响。
三、采集过程与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采集前,应对采集部位进行充分消毒,常用消毒剂包括75%酒精或碘伏。消毒后应等待消毒剂完全挥发,以避免残留物干扰检验结果。
止血带使用:使用止血带时,应适度压迫,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血液浓缩或溶血。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分钟。
采集顺序:对于需要采集多管标本的情况,应按照血培养瓶、枸橼酸钠抗凝采血管、血清采血管,包括含有促凝剂和/或分离胶、含或不含分离胶的肝素抗凝采血管、含或不含分离胶的 EDTA 抗凝采血管、葡萄糖酵解抑制采血管的顺序采集。
避免污染:采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同时,应避免气泡进入采血管,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标本处理:采集后,应立即轻轻颠倒采血管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对于需要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尽快送检;对于需要保存的标本,应按照实验室规定进行储存和运输。
四、特殊项目的采集要求
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激活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测定结果易受标本采集、处理和储存条件的影响。因此,采集时应使用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采血管,并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储存。
抗凝治疗效果监测: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采集标本时,应确保患者已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并避免在药物服用后立即采集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五、总结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标本采集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不仅能够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血栓与止血检验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实验室也应加强对标本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采集过程中,如遇任何疑问或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实验室或临床医生沟通,以便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处理。
(万南洋 信阳市中心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