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2025-04-22 15: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感到疲惫乏力、面色苍白,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发出的“求救信号”。作为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缺铁性贫血就像一个“隐形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如何被诊断出来的?又该如何防治?让我们一起揭开缺铁性贫血的神秘面纱。

一、认识缺铁性贫血:身体缺铁引发的“连锁反应”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铁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小零件”,它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而血红蛋白就像血液里的“氧气快递员”,负责把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当身体内的铁储备逐渐耗尽,无法满足造血需求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下降,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身体因摄入铁不足(如挑食、偏食)、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或铁丢失过多(如月经过多、慢性失血),开始动用储存的铁;随着铁储备耗尽,骨髓制造红细胞时缺乏原料,新生成的红细胞变小、颜色变浅(在医学上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终,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出现一系列贫血症状。

(二)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症状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往往隐匿且多样,容易被忽视。最典型的表现是乏力、疲倦,就像身体被抽走了“能量条”,无论怎么休息都恢复不过来;患者的面色、眼睑、甲床会变得苍白,失去健康的红润;还可能出现头晕、耳鸣、心慌、气短等症状,稍微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运动耐力明显下降。

此外,缺铁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部分患者会出现异食癖,比如喜欢吃泥土、冰块等奇怪的东西;儿童缺铁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成年人则可能出现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情况。这些症状看似不相关,实则都是缺铁性贫血在“作祟”。

二、精准诊断:寻找缺铁性贫血的“蛛丝马迹”

(一)血常规检查:初步筛查的“侦察兵”

血常规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第一步,也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指标,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

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就可诊断为贫血。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报告有明显特征:红细胞体积变小(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降低(MCH<27pg),呈现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点,就像一个个“缩水”的红细胞。

(二)铁代谢指标检测:确诊的“关键证据”

血常规只能提示贫血,要确诊缺铁性贫血,还需要进一步检查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重要指标,当血清铁蛋白<12μg/L时,说明身体铁储备已经耗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这些指标的变化如同“拼图”,帮助医生拼凑出缺铁性贫血的完整诊断。

此外,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骨髓中红细胞的形态和铁染色情况。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铁粒幼细胞含有铁颗粒;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外铁消失,这为诊断提供了直观的“铁证”。

(三)病因排查:揪出缺铁的“幕后黑手”

找到贫血原因比治疗本身更重要。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疾病史、用药史等,排查缺铁的根源。比如,长期素食者可能因铁摄入不足患病;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克罗恩病)患者可能存在铁吸收障碍;女性患者则需考虑月经过多、子宫肌瘤等导致的慢性失血;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警惕胃肠道肿瘤引起的隐性失血。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科学防治:向缺铁性贫血“宣战”

(一)饮食调整:从日常饮食中“补铁”

饮食补铁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基础。铁的来源分为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其中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如红肉、肝脏、鱼类)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可达20%-30%;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如菠菜、黑豆、红枣)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仅1%-7%。因此,建议多摄入瘦肉、动物肝脏、鸭血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同时,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可以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青椒)一起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咖啡、浓茶、牛奶会抑制铁的吸收,尽量避免与含铁食物同时食用;烹饪时可以使用铁锅,也能增加食物中的铁含量。

(二)铁剂治疗:快速补铁的“主力军”

对于明确诊断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铁剂是主要治疗方法。常见的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这些铁剂进入人体后,能直接补充造血所需的铁元素,快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

服用铁剂时要注意方法: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搭配维生素C一起服用,能提高铁的吸收率;铁剂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若症状严重可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的上升情况,通常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还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充体内的铁储备。

(三)治疗原发病:消除缺铁的“源头”

针对导致缺铁的原发病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如月经过多的女性,需妇科就诊,查明原因并进行调经治疗;胃肠道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铁的吸收;对于慢性失血的患者(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要及时止血并治疗原发病。只有消除缺铁的“源头”,才能避免贫血复发。

(四)特殊人群预防:重点人群的“防护网”

1.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对铁的需求大幅增加,孕妇每天需要铁25-35mg,是常人的数倍。建议从孕中期开始补充铁剂,同时保证饮食中铁的摄入,预防缺铁性贫血,保障母婴健康。

2.婴幼儿和儿童: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高,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肉泥);儿童要纠正挑食、偏食的习惯,保证营养均衡。

3.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铁吸收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定期体检,关注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缺铁性贫血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完全可以战胜它。无论是调整饮食、合理用药,还是治疗原发病、做好特殊人群预防,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就能为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告别疲惫与苍白,重获红润好气色。

(张明明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血液一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