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作为贫血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发的贫血症状。这种病症在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需铁量较大的群体中尤为高发。正确认识缺铁性贫血,对于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缺铁性贫血的成因
缺铁性贫血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以及铁丢失过多。在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人群中,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或胎儿孕育的需要,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若此时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便极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此外,胃肠功能紊乱等导致的铁吸收障碍,以及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血红蛋白尿等造成的铁丢失过多,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成因。
二、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与诊断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多样,包括疲倦、乏力、心慌、气短、头晕等一般症状,以及皮肤苍白、指甲薄脆易折断等皮肤和黏膜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诊断缺铁性贫血,通常依赖于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的数值,以及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血清铁蛋白作为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当其降低时,提示可能存在缺铁。而血清铁的检测则可以直接了解血液中铁的含量。
三、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缺铁性贫血,关键在于补铁。口服铁剂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右旋糖酐铁、枸橼酸铁铵糖浆等。这些铁剂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具体情况而定。在服用铁剂期间,需注意避免与浓茶、咖啡、牛奶及一些碱性食物同时摄入,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同时,还需避免与四环素、新霉素等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对于胃肠道疾病口服不能吸收者,或妊娠晚期合并严重缺铁性贫血等情况,可采用注射铁剂进行治疗。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从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两方面入手。在饮食方面,应确保摄入足够的铁元素。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母乳喂养的母亲需摄入足够的铁,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铁强化配方奶,并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增加肉类、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的摄入。此外,还需注意避免挑食、偏食,保证营养均衡。在生活习惯方面,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促进身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
四、特殊人群的缺铁性贫血防治
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尤为重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对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若日常饮食中不能提供足够的铁,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因此,家长需关注孩子的饮食情况,确保其摄入足够的铁元素。对于孕妇而言,缺铁性贫血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孕期需特别注意铁的摄入和补充,定期进行体检,检测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正确认识缺铁性贫血,对于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面了解缺铁性贫血的成因、症状与诊断、治疗与预防以及特殊人群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采取措施,保障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的改善,确保摄入足够的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同时,对于已患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以促进早日康复。
(孙培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