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抽血化验是诊断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是常规的体检,还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检查,都离不开血液的采集与检测。而在这一过程中,检验科抽血时标本溅洒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不仅可能污染周围环境,还可能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了解如何防范和处理标本溅洒事件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从防范和处理两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
一、防范篇:未雨绸缪,安全第一
1. 加强培训,提升技能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抽血技能和安全防护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抽血方法,了解各种抽血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在抽血过程中保护自己和患者。同时,培训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2. 规范操作,减少失误
在抽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从消毒、穿刺到采血,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特别是在拔针和转移血液标本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标本溅洒。此外,医护人员还应保持冷静和专注,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导致标本溅洒。
3. 合理存放,稳固容器
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应存放在安全、稳固的容器中。这些容器应具有密封性,以防止标本在运输或存放过程中意外泄漏。同时,容器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避免被碰撞或挤压,从而减少溅洒的风险。
4. 定期维护,设备良好
医院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抽血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例如,抽血针、真空采血管等设备应定期更换和清洗,以防止因设备老化或损坏导致标本溅洒。此外,还应确保抽血区域的照明充足、通风良好,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二、处理篇:冷静应对,迅速处理
1. 立即停止操作,保护现场
一旦发生标本溅洒事件,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保持冷静。同时,应疏散周围人员,避免无关人员接触到污染区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吸水纸或吸水棉迅速覆盖溅洒的标本,吸干表面的液体。这一步的目的是防止标本进一步扩散和污染周围环境。
2. 穿戴防护,做好个人防护
在处理标本溅洒事件时,医护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这些装备能够有效防止病原体通过皮肤、呼吸道或眼睛等途径进入人体。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如有破损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3. 清洁消毒,彻底消除污染
对溅洒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关键步骤。医护人员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时间应根据标本的类型和污染程度来确定。一般来说,对于含有血液、体液等传染性标本的溅洒,应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000mg/L至5000mg/L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为60分钟以上。消毒完成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确保消除潜在的污染。
4. 报告记录,总结经验教训
处理完标本溅洒事件后,医护人员应及时报告发生的外溅事件,并记录下相关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包括外溅的时间、地点、标本类型、污染范围以及处理措施等。这些记录有助于医院进一步审查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医护人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5. 医学观察,保障人员健康
对于可能接触到污染标本的人员,医院应进行医学观察。如有异常症状出现,应及时进行治疗。此外,医院还应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因标本溅洒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检验科抽血时标本溅洒虽然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但只要我们加强培训、规范操作、合理存放设备、定期维护以及冷静应对处理事件,就能够有效防范和减少这一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共筑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抽血化验。当需要抽血化验时,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保持放松状态,以便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同时,我们也要了解抽血化验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以便在抽血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王桠萍/杨柳/巩雪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