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ICU到普通病房:重症患者转出的评估标准与准备指南

2025-04-28 10: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医学科(ICU)与普通病房的交界处,一场“生命接力”正在悄然展开。数据显示,我国ICU患者转出后72小时内再入院率达8%-12%,其中因转出评估不足或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再入院占40%。转出ICU并非“病情好转”的简单标志,而是需要从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到社会支持全方位评估的“医学决策”。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解析重症患者转出的核心标准与转前准备要点,为患者铺就一条安全、平稳的康复之路。

一、转出评估:ICU与普通病房的“接力密码”

重症患者转出需满足“生命体征稳定、器官功能恢复、并发症可控”三大核心条件,同时需规避普通病房的医疗能力“盲区”。

1.生命体征:从“严密监护”到“自主维持”

呼吸功能:对机械通气患者,需满足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标准(如潮气量>5ml/kg、呼吸频率<35次/分、氧饱和度>90%),且无二氧化碳潴留。若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需在转出前完成无创呼吸机适应训练。

循环功能: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需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后维持血压>90/60mmHg至少24小时,且尿量>0.5ml/kg/h。若患者存在心力衰竭,需在转出前完成心脏超声评估,确保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神经功能:对颅脑损伤患者,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且无颅内压增高(如<20mmHg)或癫痫持续状态。若患者存在气管切开,需评估吞咽功能,避免误吸风险。

2.器官功能:从“替代治疗”到“自主代谢”

肾脏功能: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若连续3天未行肾脏替代治疗(RRT),且血清肌酐下降至基础值的1.5倍以内,可考虑转出。需注意,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需在转出前明确后续透析方案。

肝脏功能:对肝衰竭患者,若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胆红素<171μmol/L,且无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可转至普通病房。对人工肝支持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血浆置换或胆红素吸附治疗,并评估凝血功能。

胃肠功能:对肠梗阻或肠瘘患者,若每日肠内营养耐受量>1500ml,且无腹胀、腹泻或感染性休克,可转出。需注意,对短肠综合征患者,需在转出前明确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的配比方案。

3.并发症与感染:从“高危预警”到“风险可控”

导管相关感染: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7天的患者,若连续3天血培养阴性,且导管尖端培养无耐药菌,可拔除导管后转出。对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痰培养阴性转换。

深静脉血栓(DVT):对下肢DVT患者,若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已满10天,且超声显示血栓无进展,可转出。需注意,对易栓症患者,需在转出前明确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的长期用药方案。

二、转前准备:为普通病房“定制”康复方案

ICU患者转出前需完成“医疗-护理-心理-社会”四维准备,确保普通病房具备承接能力。

1.医疗准备:从“重症治疗”到“专科管理”

药物方案交接: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在转出前24小时完成药物剂量调整,并制定普通病房的用药清单。例如,对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明确泼尼松的减量方案(如每周减5mg)。

检查与检验同步:对转出前24小时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结果,需以书面形式交接至普通病房。对存在动脉导管或胸腔引流管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导管位置X线确认。

会诊与专科衔接:对需后续手术(如骨折内固定取出)、介入治疗(如血管支架植入)或康复治疗(如肢体功能训练)的患者,需提前联系相关科室会诊,明确转出后治疗计划。

2.护理准备:从“重症监护”到“基础护理”

导管与伤口管理:对留置尿管、胃管、引流管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导管固定与标识,并培训普通病房护士导管维护技巧(如尿管冲洗、胃管鼻饲)。对存在压疮或手术切口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伤口换药与评估。

康复训练启动:对长期卧床患者,需在转出前24小时开始被动肢体活动(如关节屈伸、肌肉按摩),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对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吞咽功能评估(如洼田饮水试验),并制定进食方案。

家属护理培训:对需居家护理的患者(如气管切开、造瘘口),需对家属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导管护理(如气管套管消毒)、伤口换药(如造瘘口清洁)、急救措施(如窒息处理)。

3.心理与社会支持:从“ICU恐惧”到“康复信心”

ICU后综合征(PICS)干预:对存在谵妄、焦虑或抑郁的患者,需在转出前24小时启动心理评估,并联系精神科会诊。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改善睡眠。

家属沟通与支持:需召开转出前家庭会议,明确患者病情、后续治疗方案、费用与医保政策。对经济困难家庭,可协助申请慈善救助或社会福利。

康复环境准备:对需居家康复的患者,需评估家庭环境(如无障碍设施、空气流通),并指导家属准备康复器材(如助行器、防滑垫)。

三、特殊场景:高风险患者的转出策略

对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老年或儿童等特殊患者,需制定个性化转出方案。

1.器官移植患者:从“免疫风暴”到“专科监护”

排斥反应监测:对肝移植术后患者,需在转出前24小时完成肝功能(如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如PTA)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如他克莫司)检测,确保无排斥反应迹象。

感染防控衔接:对肾移植术后存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更昔洛韦疗程,并制定普通病房的抗病毒方案(如缬更昔洛韦口服)。

2.免疫抑制患者:从“感染高危”到“精准防护”

粒细胞缺乏患者: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0.5×10⁹/L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升白针(如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并联系血液科会诊,明确后续抗生素预防方案(如氟喹诺酮类)。

HIV/AIDS患者:对CD4+T淋巴细胞<200/μl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机会性感染筛查(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并制定普通病房的抗病毒方案(如整合酶抑制剂)。

3.老年与儿童患者:从“脆弱群体”到“特殊关怀”

老年患者:对存在跌倒风险(如Morse评分>45分)的患者,需在转出前完成防跌倒评估,并制定普通病房的护理计划(如床旁护栏、助行器)。对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需佩戴身份识别手环。

儿童患者:对需长期静脉营养(TPN)的患儿,需在转出前完成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培训,并制定普通病房的TPN配制方案。对存在气管切开的患儿,需准备适合儿童的吸痰管与呼吸机接口。

四、结语:从“ICU战场”到“康复家园”的跨越

重症患者转出ICU,是医学决策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它不仅需要精准的评估标准、严密的转前准备,更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生命尊严的敬畏与对康复责任的担当。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每一次评估的严谨、每一次交接的细致、每一次家属沟通的真诚,都在为患者铺就一条通往希望的康复之路。唯有以科学为盾、以责任为矛、以人文为灯,方能守护重症患者从ICU走向生命的“新生”。

(张慧军 通许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