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患者必读:心脏搭桥还是支架?外科医生的选择逻辑

2025-01-24 17: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重头戏”,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心脏搭桥手术(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常涉及支架植入)是两种最为常见的手段。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式,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会陷入选择的困惑。本文将深入探讨心脏搭桥与支架植入的适应症、手术过程、长期效果以及外科医生在选择时的考量逻辑,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份清晰的决策参考。

一、心脏搭桥手术:重建生命之路

心脏搭桥手术是一种开放手术,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内乳动脉、桡动脉或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绕过阻塞的冠状动脉段,重新建立心肌的血液供应。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在心脏停搏状态下进行(使用体外循环),或在跳动心脏上进行(OPCABG,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适应症:

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

病变复杂,涉及钙化、扭曲或弥漫性病变,不适合支架植入。

糖尿病伴多支血管病变,预期支架再狭窄风险高。

心肌梗死后心室功能受损,需迅速恢复血供。

优势:

长期通畅率较高,尤其对于复杂病变。

能够处理多处病变,一次手术解决多个问题。

对于某些患者,可能减少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局限:

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需要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对患者身体条件要求较高。

二、支架植入:微创介入的奇迹

支架植入是一种经皮介入治疗,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利用球囊扩张阻塞部位,随后植入金属或药物洗脱支架,保持血管畅通。整个过程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小,恢复快。

适应症:

单支或双支血管病变,病变局限且易于接近。

急性心肌梗死的紧急开通。

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如高龄、合并症多等。

优势:

微创治疗,患者痛苦小,恢复快。

短期效果显著,迅速恢复心肌血供。

对于某些病变,支架植入可能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局限:

支架内再狭窄风险,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使用初期。

长期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出血风险。

对于复杂病变,如钙化、扭曲血管,支架植入效果可能不佳。

三、外科医生的选择逻辑

在选择心脏搭桥还是支架植入时,外科医生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病变复杂性与位置:病变的复杂性、位置及数量是决定治疗方式的关键因素。简单、局限的病变更适合支架植入;而复杂、弥漫或多支病变则倾向于搭桥手术。

患者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心功能状态等都会影响治疗决策。高龄、合并症多、心功能差的患者可能更适合支架植入,以减少手术风险。

长期效果与风险:虽然支架植入短期效果显著,但长期再狭窄风险需考虑;而搭桥手术虽然创伤大,但长期通畅率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

患者意愿与生活质量:患者的个人意愿、对手术的恐惧程度以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是医生考虑的因素之一。充分沟通,尊重患者选择,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

结语

心脏搭桥与支架植入,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两大支柱,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面对治疗选择,患者及其家属应充分了解每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与医生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记住,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是万能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科学的指导下,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才能在这条与冠心病抗争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贾磊强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