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为肿瘤患者打造全方位治疗体系

2023-04-20 17: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黄金搭档”,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数据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升10%-15%,术后复发风险降低20%-30%,约70%的患者反馈体力、食欲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这一模式通过西医“精准打击”病灶与中医“整体调节”内环境的结合,实现了从肿瘤控制到症状管理、从身体恢复到心理支持的全方位覆盖。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核心逻辑

1. 西医的“精准打击”与中医的“整体调节”互补

西医治疗手段:

手术:直接切除实体瘤,适用于早期或局部进展期肿瘤,但可能伴随器官功能损伤或术后并发症。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DNA,但可能引发放射性肺炎、黏膜损伤等副作用。

化疗:通过化学药物抑制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易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毒性反应。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针对肿瘤特异性分子或激活免疫系统,但耐药性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仍需关注。

中医治疗理念: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体质、肿瘤类型及治疗阶段调整药方,如术后以补气养血为主,放疗后以滋阴清热为主,晚期侧重提高生存质量。

整体调节:通过扶正固本(如黄芪、党参)、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清热解毒(如黄连、黄芩)等手段,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治疗副作用。

2.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西医的精准诊断: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基因检测等手段明确肿瘤分期、分子分型,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的体质辨识:结合舌诊、脉诊、问诊,评估患者气血状况、脏腑功能,制定个性化中药方剂。

动态调整策略:根据治疗反应(如副作用类型、程度)和肿瘤标志物变化,实时优化中西医组合方案。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具体应用场景

1. 术前与术后的中医辅助

术前增强体质:通过中药调理(如四君子汤加减)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

术后促进恢复:

胃肠功能恢复:使用健脾和胃类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减轻腹胀、便秘等症状。

伤口愈合加速:局部外敷中药(如生肌玉红膏)促进创面修复,减少感染风险。

免疫功能提升:黄芪、人参等中药可增强T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活性,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2. 放化疗期间的中医减毒增效

减轻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半夏、生姜、茯苓组成的中药方剂可降低化疗相关恶心发生率68%以上。

食欲减退: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物可改善患者进食意愿,提高营养摄入。

缓解骨髓抑制:

白细胞下降:阿胶、鸡血藤、女贞子等补血生髓药物可提升白细胞计数,减少升白针使用频率。

血小板减少:花生衣、大枣、三七等中药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降低出血风险。

改善皮肤黏膜反应:

放射性皮炎:局部外敷中药(如黄连膏)可减轻红肿、瘙痒、脱皮等症状。

口腔溃疡:含漱中药(如金银花、甘草)可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疼痛。

3. 靶向/免疫治疗期的中医协同

延缓耐药性:联合使用中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可调节肿瘤微环境,延长靶向药物有效时间。

减轻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皮疹: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连翘、紫草)可减轻瘙痒、脱屑等症状。

腹泻:茯苓、白术、薏苡仁等健脾止泻药物可缓解腹泻频率,改善电解质失衡。

4. 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

疼痛管理:

轻度疼痛:针灸(合谷、内关、足三里)联合中药外敷(活血止痛散)可使疼痛缓解率提升40%。

重度疼痛:吗啡缓释片联合穴位注射(足三里、三阴交)可使疼痛评分下降>50%,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营养支持:

恶病质状态:通过中药食疗(如党参黄芪炖鸡、山药薏米粥)改善患者食欲,提高蛋白质摄入。

电解质紊乱:中药方剂中加入茯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物,可纠正低钾、低钠血症。

心理调适:

五行音乐疗法:根据中医五行理论,选择角调式音乐(如《胡笳十八拍》)缓解肝郁气滞证患者的焦虑情绪。

正念减压疗法:结合中医“意守丹田”功法,每日30分钟,可提升患者心理韧性,降低抑郁评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实践案例

1. 晚期肺癌的“带瘤生存”

患者情况:65岁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晚期,伴脑转移,NRS评分7分,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证”。

治疗方案:

西医:靶向药物(奥希替尼)联合全脑放疗。

中医: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联合针灸(肺俞、太渊、列缺)。

疗效评估:

治疗后3个月,脑转移灶缩小30%,NRS评分降至3分,体力评分(ECOG)从3分改善至1分,可独立进行日常活动。

2.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患者情况:52岁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水肿指数(LI)>15%,中医证候为“痰湿阻滞证”。

治疗方案:

西医:物理治疗(压力袖套、淋巴引流术)。

中医: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联合中药熏蒸(五灵脂、乳香、没药)。

疗效评估:

治疗后6周,水肿指数降至8%,上肢周径缩小3cm,生活质量评分(QOL)提升50%。

3. 肝癌介入治疗后的肝功能保护

患者情况:58岁男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TACE)后,ALT>200U/L,AST>150U/L,中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

治疗方案:

西医:保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

中医: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联合艾灸(期门、章门、太冲)。

疗效评估:

治疗后2周,ALT降至80U/L,AST降至60U/L,食欲评分(VAS)从4分提升至7分。

四、结语: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医学模式从“单一对抗”向“多维调控”的转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深度融合,使肿瘤治疗从“追求治愈”转向“带瘤生存”,从“延长生存期”转向“提升生活质量”。未来,随着“中医证候基因组学”“肿瘤代谢组学”“智能诊疗系统”的突破,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实现“基因-分子-细胞-组织-整体”五级调控,为全球肿瘤防治贡献中国智慧。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所言:“让传统医学焕发新生,让现代医学更有温度,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使命与担当。”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每一位患者都将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生可能”。

 

(郭胜利 武陟济民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