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往往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悄然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控压关键点
1.精准测量血压
家庭血压监测方便且能反映日常血压状态,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应静坐休息5分钟,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吸烟、饮茶或咖啡等。测量时,袖带下缘应位于肘窝上方2 - 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 - 2指为宜。每天早晚各测量2 - 3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记录。定期校准血压计,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明确降压目标
2024年新的血压标准已公布,如今,高血压有了更明确且多样化的判定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若诊室血压测量值达到或超过140/9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达到或超过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平均血压达到或超过130/80mmHg,以及白天动态血压监测平均值达到或超过135/85mmHg、夜间动态血压监测平均值达到或超过120/70mmHg,满足其中任意一项条件,即可被诊断为高血压。
3.坚持长期治疗
高血压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血压正常后不能擅自停药或减药,否则血压可能会反弹,甚至比治疗前更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控压策略
1.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钾的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油、油炸食品的摄入,选择橄榄油、鱼油等健康脂肪。适量摄入蛋白质,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
适量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千克/平方米之间,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戒烟酒: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加重高血压病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戒酒戒烟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学会应对压力,保持乐观心态,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2.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压达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按时按量,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3.定期随访与监测
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每1-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测量、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检查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情况等。同时,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控制高血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掌握关键点,实施科学有效的策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就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享受健康生活。
(牛媛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心血管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