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出现异常,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速率不正常。心脏的正常节律是由窦房结(SA结)控制的,它位于右心房,并作为心脏的自然起搏器。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会发出电信号,使心脏以一定的速率(成人通常为每分钟60至100次)跳动。然而,当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或者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而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它是指心房的电活动变得非常快速和不规则,导致心房无法有效地收缩。房颤可以是阵发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房颤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疲劳或头晕,严重时还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此外,年龄的增长也是房颤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一种快速的心跳,通常起源于心脏上部的结构,如房室结。SVT发作时,心跳速率可高达每分钟150至250次,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胸闷或呼吸困难。SVT的发作往往是突然的,可能由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咖啡因摄入过多等因素诱发。对于一些患者来说,SVT可能只是偶尔发作,而对于另一些患者,则可能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它起源于心室,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VT发作时,心跳速率通常很快,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或心脏骤停。VT多见于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VT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能迅速发展为致命的心室颤动。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脏的自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的信号过慢,导致心跳速率低于正常水平。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劳、头晕或晕厥。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药物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在某些健康人群中,尤其是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电信号从心房传导到心室的过程中受阻,导致心室跳动速率减慢。根据阻滞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出现心悸、疲劳等症状,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需要紧急处理。
心律失常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心电图(ECG)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脏的电信号传导情况,帮助医生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此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有助于捕捉偶发的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更为详细的检查手段,通过在心脏内放置电极,可以精确地测量心脏的电活动,帮助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和传导路径。心脏超声则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电复律是一种通过电击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适用于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植入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破坏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组织,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某些心律失常,如房颤,抗凝治疗以预防中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规律的体育活动、均衡的饮食以及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此外,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对于有心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的一种表现,它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减少其对健康的危害。心律失常的管理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和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保障心脏的健康。
(杨振宇 安阳市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