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呼吸机到自主呼吸:早产儿NRDS的康复里程碑

2025-02-12 13: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核心病理机制在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缺乏。这种物质如同肺泡的“润滑剂”,能降低表面张力,维持肺泡扩张。然而,胎龄越小的早产儿,肺内PS储备越少,发病风险越高——胎龄28周的早产儿发病率高达80%,24周时甚至可达95%。NRDS的典型表现为出生后4-6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随呻吟、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和发绀,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

呼吸机:生命维持的“桥梁”

当早产儿因NRDS出现呼吸衰竭时,呼吸机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工具。其核心作用是通过正压通气“撑开”塌陷的肺泡,改善气体交换。例如,某胎龄32周、体重225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2小时即出现呻吟、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8%,经面罩高流量吸氧无效后,立即转入NICU并启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机参数需根据患儿体重、胎龄动态调整,既要避免气压伤,又要确保有效通气。

呼吸机的使用并非一劳永逸。多数患儿需经历从有创通气(气管插管)到无创通气(CPAP或高流量鼻导管)的过渡。某胎龄35周的患儿在气管插管联合固尔苏(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后,4天内逐步下调呼吸机参数,最终成功撤机。这一过程需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和胸廓起伏,任何参数波动都可能提示病情反复。

肺表面活性物质:重启呼吸的“钥匙”

外源性PS替代治疗是NRDS的核心治疗手段。固尔苏、柯立苏(国产牛肺提取物)等药物通过气管导管直接注入肺泡,迅速降低表面张力,促进肺泡复张。临床研究显示,早期使用PS可使NRDS患儿死亡率降低30%-50%。例如,某胎龄28+1周、体重110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立即接受PS治疗,配合有创呼吸机支持,4天后转为无创通气,食奶量从5毫升逐步增至50毫升,最终顺利出院。

PS治疗的时机至关重要。NRDS的黄金治疗窗口为出生后6小时内,越早使用效果越显著。部分重症患儿需重复给药(间隔12-24小时),并结合湿化高流量无创通气或常频呼吸机辅助通气。需注意,PS治疗并非万能,若合并严重感染或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疗效可能受限。

自主呼吸:康复之路的“曙光”

从呼吸机到自主呼吸的过渡,是NRDS患儿康复的里程碑。这一过程需满足以下条件:

1. 呼吸肌力量恢复:患儿需具备足够的膈肌和肋间肌力量,以维持自主呼吸节律;

2. 血气指标稳定:动脉血氧分压(PaO₂)≥6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45mmHg;

3. 无呼吸暂停:连续24小时未出现呼吸暂停或心率下降。

撤机后,患儿仍需持续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某胎龄29周的早产儿在撤机后第3天出现呼吸急促,经调整床头抬高角度、增加湿化氧疗后缓解。此外,早产儿出院后需长期随访,重点评估运动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某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出院时虽能自主呼吸,但因胎龄过小,仍需定期进行康复训练以预防脑性瘫痪。

家庭护理:康复的“最后一公里”

早产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至关重要。家长需做到:

1. 环境控制: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

2. 喂养管理: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必要时使用母乳强化剂;

3. 定期随访:遵医嘱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及时发现运动发育迟缓。

某早产儿家长通过“袋鼠式护理”(皮肤接触)增强亲子互动,同时加入医院建立的早产儿出院后护理指导群,定期上传康复视频供医生评估。这种医患协同模式显著提高了患儿的远期预后。

结语: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守护

NRDS的救治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从呼吸机的精准调控到PS的及时应用,从NICU的日夜守护到家庭的长期照护,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未来,随着产前激素促肺成熟、无创PS给药等技术的推广,NRDS的治愈率将进一步提高。对于每一个提前降临的“折翼天使”,我们需以科学为剑、以爱心为盾,守护他们走向自由呼吸的未来。

 

(王欣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NI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