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早产儿肠造瘘术:什么情况下必须"人工开口"?

2025-03-16 10: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肠造瘘术是挽救早产儿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当肠道出现严重病变时,医生会将肠管提至腹壁形成"人工开口",绕过病变部位维持肠道功能。这一技术适用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尤其对胎龄小于32周、体重不足1500克的早产儿至关重要。然而,造瘘术并非首选方案,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一、哪些疾病必须"人工开口"?

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NEC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急腹症,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当肠管出现坏死、穿孔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紧急行肠造瘘术。例如,某胎龄28周、体重105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第7天出现腹胀、血便,X线检查提示肠壁积气,确诊为NEC Ⅲ期。经禁食、抗生素治疗无效后,行回肠造瘘术,切除坏死肠段约15cm,术后恢复顺利。

2. 肠闭锁与肠狭窄
 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会导致肠道完全或部分梗阻。某胎龄30周的早产儿因频繁呕吐、腹胀就诊,钡剂灌肠显示空肠上段闭锁。术中发现闭锁近端肠管扩张至直径4cm,远端肠管细如铅笔,行肠吻合术风险高,遂选择空肠造瘘术,待患儿体重增至2.5kg后再行二期手术。

3. 先天性巨结肠
 该病表现为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顽固性便秘。某胎龄34周的早产儿出生后48小时未排胎便,钡剂灌肠显示"痉挛段-扩张段"典型改变。因早产儿全身状况差,无法耐受根治术,先行横结肠造瘘术,待6个月后体重达8kg时再行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

4. 胎粪性腹膜炎与肠穿孔
 胎粪性腹膜炎是胎儿期肠穿孔的并发症,腹腔内广泛粘连。某胎龄29周的双胎之一因胎粪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肠末端穿孔,周围肠管粘连成团,无法分离。遂行回肠双腔造瘘术,术后通过造瘘口给予肠内营养,3个月后关瘘成功。

二、手术时机的抉择:早与晚的平衡

肠造瘘术的时机需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耐受性:

· 紧急造瘘:当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脓毒症休克时,需立即手术。例如,NEC患儿出现血压下降、血培养阳性时,48小时内手术死亡率可降低30%。

· 择期造瘘:对于肠闭锁等非急性病变,可待患儿体重增至2kg以上、血红蛋白>100g/L时手术,以降低吻合口瘘风险。

三、术后管理的"三道防线"

1. 造口护理:预防感染是关键

· 皮肤保护:使用含氧化锌的造口护肤粉,避免粪便刺激。某早产儿因未及时更换造口袋,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糜烂,经清创、使用水胶体敷料后愈合。

· 造口袋选择:早产儿宜用一件式透明造口袋,便于观察排泄物。底板直径应比造口大2mm,防止渗漏。

2. 营养支持:从静脉到肠内的过渡

· 初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提供热量,但需警惕胆汁淤积。某患儿TPN 2周后出现直接胆红素升高,加用熊去氧胆酸后缓解。

· 中期:术后3-5天开始经造瘘口滴注要素饮食,从5ml/h逐渐增至30ml/h。

· 后期:添加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促进肠道成熟。

3. 并发症监测:警惕"隐形杀手"

· 造口脱垂:多见于环形肌发育不良的患儿。某早产儿造口脱垂达5cm,经手法复位、束腹带固定后未再复发。

· 造口狭窄:术后2周起需每周扩张造口。某患儿因未定期扩张,出现排便困难,经球囊扩张后改善。

· 高流量造瘘:回肠造瘘每日失液量可达100ml/kg,需补充电解质。某患儿因低钠血症出现惊厥,经调整补液方案后控制。

四、从"开口"到"关瘘":康复之路的里程碑

关瘘术需满足以下条件:

1. 肠道功能恢复:每日经造瘘口排便2-3次,无腹胀。

2. 营养状况改善:体重增长>15g/kg·d,白蛋白>30g/L。

3. 无感染征象: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某NEC患儿在造瘘术后3个月行关瘘术,术中见原吻合口愈合良好,术后7天恢复经口喂养,出院时体重增至3.2kg。

五、家庭护理:延续生命的"接力棒"

1. 造口袋更换:每日更换1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2. 饮食管理:避免高纤维食物(如芹菜)堵塞造口,洋葱、大蒜等可能增加排泄物臭味。

3. 定期随访:出院后每月复查,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早产儿肠造瘘术是"生命通道"与"康复桥梁"的双重角色。从NEC的紧急救治到肠闭锁的择期处理,从造口护理的精细操作到关瘘时机的精准把握,每一步都需医患紧密配合。未来,随着组织工程肠道、干细胞治疗等技术的发展,肠造瘘术的适应证可能进一步缩小,但现阶段,它仍是守护早产儿生命的"终极武器"。对于每一个经历造瘘术的早产儿家庭而言,科学护理与积极心态,终将帮助孩子跨越生命的"至暗时刻",迎接自由的未来。

(王欣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NI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