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疼痛却如同 “附骨之疽”,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折磨。剧烈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体验,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甚至引发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在现代医学不断探索更有效镇痛方案的同时,古老的中医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将中西医结合,能优势互补,为术后疼痛管理开辟新路径。
西医在术后疼痛管理方面有着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术后镇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为代表。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像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被用于普通外科、骨科等术后疼痛的基础治疗 。阿片类药物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镇痛效果强大,适用于中重度疼痛,如吗啡、芬太尼等,在大型手术如心脏手术、肿瘤根治术后的镇痛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区域阻滞技术也是西医镇痛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手术区域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达到镇痛目的,像硬膜外阻滞、神经丛阻滞等,能为患者提供长时间、高质量的镇痛效果,且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中医对于疼痛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中医认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术后疼痛多因手术创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是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所致。基于此理论,中医发展出多种特色镇痛方法。针刺疗法是其中的经典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镇痛效果。如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使人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等物质,发挥自然的镇痛作用 。艾灸则借助温热刺激和艾草的药力,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对于改善术后肢体疼痛、腹部冷痛等症状效果显著。中药内服同样不可或缺,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辨证施治,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气养血等中药方剂,从整体上调理机体,减轻疼痛。比如血府逐瘀汤可用于改善术后瘀血阻滞导致的疼痛,八珍汤能帮助气血虚弱的患者加速恢复,缓解因气血不足引起的疼痛。
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术后疼痛管理,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在术后早期,疼痛较为剧烈时,可优先采用西医的药物镇痛和区域阻滞技术,快速控制疼痛,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恢复环境。同时,配合针刺疗法,针刺特定穴位,不仅能增强镇痛效果,还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其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的发生风险 。术后中期,当疼痛有所缓解但仍存在局部不适时,可在持续药物镇痛的基础上,结合艾灸和中药内服。艾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减轻疼痛;中药通过调理机体气血阴阳,改善患者整体状态,进一步缓解疼痛。到了术后后期,以中医调理为主,通过中药巩固治疗,配合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打破了单一医学体系的局限。西医的精准干预和中医的整体调理相辅相成,既能快速有效地控制疼痛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加速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在外科术后疼痛管理领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刘毅 西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