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地上,一次不经意的失足;在窗边晾晒衣物时,一个重心不稳的瞬间,高处坠落事故便可能突然降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高处坠落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 23 万,幸存者中更有大量患者因多发伤面临生命威胁。当这些伤者被紧急送入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医护团队便会迅速启动生命保卫战,他们手中究竟有哪些 “秘密武器”,能在生死边缘将患者拉回?
生死时速:黄金 1 小时的创伤复苏
“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这是重症医学科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高处坠落引发的多发伤往往伴随颅脑损伤、胸部创伤、骨盆骨折等复合伤情,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等致命状况。当患者被送入急诊室,创伤团队会立即启动 “黄金 1 小时” 救治策略。
在创伤复苏室,快速评估伤情是首要任务。医护人员运用 ABCDE 评估法,即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功能障碍(Disability)和暴露(Exposure),在 90 秒内完成基础生命体征评估。同时,床旁超声检查(FAST)能快速发现胸腔积液、腹腔积血等致命隐患,为后续抢救争取时间。
输液通道的建立也充满技术含量。传统静脉穿刺在严重休克患者身上可能因血管塌陷而失败,这时,骨髓腔输液技术便成为 “救命稻草”。通过特制的骨内针,液体和药物能直接进入骨髓腔的静脉窦,几分钟内即可完成 2000 毫升液体复苏,让濒死的循环系统重获生机。
生命支持系统:重症监护的硬核装备
进入 ICU 后,患者将接受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呼吸机作为守护呼吸的 “钢铁侠”,在多发伤救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合并胸部创伤的患者,高流量鼻导管氧疗可能无法满足需求,此时,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就成为最后的希望。ECMO 能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为肺组织修复争取时间。在 2023 年,某三甲医院 ICU 团队便通过 ECMO 成功救治了一名从 6 楼坠落导致严重肺挫伤的患者,经过 28 天的治疗,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样至关重要。动脉穿刺置管术可实时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导管则能精确测量心脏前负荷。而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就像一台 “人工肾脏”,在患者因创伤引发急性肾损伤时,持续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调节酸碱平衡。这些生命支持系统如同精密的交响乐,每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多学科协作:打破学科壁垒的救治模式
高处坠落多发伤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科室无法完成救治。在现代重症医学中,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核心模式。神经外科医生处理颅脑血肿,骨科医生复位骨折,胸外科医生修复破裂的脏器,重症医学科医生则负责整体生命支持。这种协作并非简单的会诊,而是从患者入院开始就紧密配合。
在某创伤中心,曾收治一名从 10 米高空坠落的工人,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伴有颅骨骨折、血气胸和骨盆粉碎性骨折。神经外科、胸外科、骨科和 ICU 组成的 MDT 团队立即展开联合手术。手术过程中,ICU 医生通过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实时调整液体复苏策略,骨科医生在完成骨盆外固定后,胸外科医生紧接着进行胸腔镜下肺修补。这场持续 8 小时的 “生命接力”,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
康复之路:从 ICU 到回归生活
当患者度过危险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重症康复理念强调 “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 ICU 期间,康复治疗师就会为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呼吸功能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对于颅脑损伤导致意识障碍的患者,经颅磁刺激、高压氧治疗等技术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心理学干预同样不可或缺。经历生死考验的患者,常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训练,帮助患者重建心理防线。某研究显示,接受早期心理干预的重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抑郁发生率降低 40%。
高处坠落带来的伤痛,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对生命的严峻考验。重症医学科的 “秘密武器”,是先进技术、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正确使用防护装备、遵守安全规范,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悲剧发生。但当意外不幸降临,我们也应相信,在重症医学科的守护下,生命总有重新绽放的可能。
(柴瑞林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