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常常上演着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紧张救治。其中,感染性休克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病症,患者的血压如同坐 “过山车” 般急剧变化,时刻威胁着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ICU 医护人员是如何在 72 小时内,与感染性休克展开殊死搏斗的。
什么是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简单来说,是机体在遭受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免疫系统 “失控”,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反应,最终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和严重循环障碍。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肺部、腹腔、泌尿系统等。当感染发生时,病原体释放毒素,刺激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就像一群不受控制的 “捣乱分子”,它们使血管扩张,导致血管内的血液无法有效地充盈,血压随之急剧下降。同时,炎症介质还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得心脏输出的血量减少,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这种血压的 “过山车” 式变化,是感染性休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患者生命垂危的关键因素。
感染性休克的 “警报信号”
感染性休克发病迅速,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或身体极度虚弱者,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血压方面,收缩压会骤降至 90mmHg 以下,或者原本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较基础值下降超过 40mmHg。心率明显加快,超过 90 次 / 分钟,呼吸也变得急促,频率大于 20 次 / 分钟。皮肤湿冷,摸上去感觉冰凉且潮湿,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随着病情恶化,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从最初的烦躁不安逐渐发展为嗜睡、昏迷。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就如同拉响了生命的警报,必须立即引起重视。
争分夺秒的 72 小时救治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被送入 ICU 的那一刻起,一场紧张的救治之战便全面打响。
黄金 1 小时:快速稳定生命体征与抗感染
这是抢救的关键阶段。医护人员会迅速为患者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快速输入大量液体,以补充血容量,提升血压。同时,在 1 小时内,经验性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尽快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抗生素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覆盖常见的致病菌,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等进行精准调整。例如,如果患者是肺部感染导致的感染性休克,可能会优先选择针对肺炎常见病原体的抗生素;若感染源在腹腔,则需要考虑肠道细菌等因素。
接下来 24 小时:器官功能支持与监测
在稳定生命体征和抗感染的基础上,接下来的 24 小时,重点在于对患者各个器官功能的支持与密切监测。对于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帮助患者呼吸,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并及时调整补液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帮助收缩血管,提升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同时,密切监测肾功能,观察尿量变化,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以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最后的 48 小时:调整治疗方案与预防并发症
经过前 24 小时的紧急处理,在接下来的 48 小时内,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血压逐渐稳定,会适当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但如果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就需要重新评估感染源是否彻底清除,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或采取其他治疗手段。此外,这一阶段还要高度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通过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感染性休克的预防之道
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是降低其危害的根本措施。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严重创伤或烧伤患者等高风险人群,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进展,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医院环境中,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例如,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病房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清洁等。
感染性休克虽然凶险,但通过 ICU 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救治和精心护理,以及全社会对感染预防的重视,许多患者能够战胜病魔,重获健康。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对感染性休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柴瑞林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