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当呼吸“罢工”:直面呼吸衰竭,守护生命气息

2025-03-16 20: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清晨的鸟鸣、雨后的空气、深夜的安眠……这些平凡的瞬间,都建立在呼吸这件看似简单却无比精妙的生命工程之上。每一次胸腔的起伏,都是肺泡与血液的默契共舞,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精准交换。然而,当疾病侵袭这道生命防线,呼吸可能突然“罢工”,将人推入窒息的深渊——这就是呼吸衰竭,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较量。

一、解码呼吸衰竭:生命支持系统的“红色警报”

呼吸衰竭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病理生理机制在于:肺泡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根据病程缓急,可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按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I型和II型呼吸衰竭。

二、警惕呼吸衰竭的“隐形信号”

1、呼吸系统直接表现

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三凹征”。

呼吸模式改变:从浅快呼吸演变为深慢呼吸,严重者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叹息样呼吸”。

辅助呼吸肌参与: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非呼吸肌群代偿性收缩,导致颈部肌肉酸痛。

2、全身性缺氧表现

皮肤黏膜改变:口唇、甲床呈现青紫色,皮肤湿冷多汗。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烦躁不安,随着缺氧加重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循环系统反应: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严重缺氧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血压降低。

消化系统影响:胃肠道黏膜缺氧引发应激性溃疡,表现为腹胀、咖啡色呕吐物。

三、呼吸衰竭的“致病元凶”

1、呼吸道梗阻性疾病

急性:异物吸入、喉头水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慢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

2、肺组织病变

感染性:重症肺炎、肺脓肿。

间质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

血管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

3、胸廓及胸膜疾病

胸廓畸形: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

胸膜病变:大量胸腔积液、气胸。

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

四、呼吸衰竭的紧急处理:与时间赛跑的黄金准则

1、气道管理

立即开放气道:对意识障碍患者采用“仰头抬颏法”,清除口腔分泌物。

准备气管插管包:对GCS评分<8分或呼吸频率<8次/分者实施紧急插管。

喉罩通气:作为气管插管前的过渡措施,尤其适用于困难气道。

2、呼吸支持

氧疗策略:I型呼吸衰竭采用高浓度吸氧,II型呼吸衰竭需控制性氧疗。

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首选BiPAP模式。

有创机械通气:设置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3、循环支持

建立静脉通路:首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

液体管理:实施限制性补液策略,避免容量过负荷加重肺水肿。

血管活性药物:对休克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

4、神经功能评估

每小时监测GCS评分,关注瞳孔对光反射。

对昏迷患者实施脑保护策略:维持血糖6-10mmol/L,避免低温治疗。

5、暴露与环境控制

全身检查:排除隐蔽性创伤(如肋骨骨折、气胸)。

保温措施:维持核心体温36-37℃,避免低温诱发心律失常。

五、呼吸衰竭患者的精细化护理策略

1、呼吸系统专项护理

人工气道管理:每2小时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每日4次口腔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床头抬高30-45°,每日评估撤机可能性。

气道湿化:使用主动加热湿化器,维持吸入气体温度37℃、湿度44mgH₂O/L。

2、循环系统监测

实施“血流动力学七步法”: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外周血管阻力。

对休克患者采用脉搏轮廓心排量监测指导液体复苏。

3、并发症预警体系

气压伤预防:设置平台压<30cmH₂O,驱动压<15cmH₂O。

深静脉血栓(DVT)防控:每日行双下肢气压治疗,使用抗血栓弹力袜。

谵妄管理:实施CAM-ICU评分,对阳性患者进行非药物干预。

4、营养支持方案

早期肠内营养:发病24-48小时内启动,目标能量20-25kcal/kg/d。

胃残余量监测:每4小时评估,>200ml时暂停喂养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

5、人文关怀实践

实施“沉默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耳旁播放自然声音。

开展“家庭会议”:每日向家属通报病情,提供心理支持。

六、筑牢呼吸衰竭的“防火墙”:三级预防策略

1、一级预防:基础疾病管理

对COPD患者实施“5R戒烟法”,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

控制哮喘诱发因素:避免过敏原暴露,规范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心血管疾病管理:对心衰患者进行容量负荷评估,每日监测体重。

2、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筛查

开展“呼吸健康筛查计划”:对>40岁人群进行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检测。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管理:对高危人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

3、三级预防:急性加重期干预

制定“呼吸衰竭预警评分表”:对住院患者进行动态风险评估。

实施“桥接治疗”策略:对拟撤机患者进行高流量氧疗过渡。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中找到力量,逐步恢复健康;愿每一位陪伴者的心血与付出都能化作患者康复路上的动力源泉;愿所有致力于拯救生命的医护人员继续秉持初心,用专业和爱心照亮更多人的生命旅程。

(徐蕊娜 许昌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