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的诊疗领域,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面对乳腺癌,精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而病理诊断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堪称乳腺癌治疗的“指南针”。那么,乳腺癌病理诊断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又如何为治疗指引方向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乳腺癌病理诊断的基础认知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子生物学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明确病变的性质、类型和生物学行为的过程。在乳腺癌的诊断中,病理诊断的第一步通常是获取病变组织样本。获取样本的方法主要有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活检。
穿刺活检是使用细针经皮肤穿刺进入乳腺病变部位,抽取少量组织或细胞进行检查。这种方法创伤小、操作简便,能在早期初步判断病变是否为恶性。手术切除活检则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乳腺肿块或可疑病变组织,相比穿刺活检,它获取的组织样本更完整,能为病理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有助于明确诊断。
获取样本后,病理医生会运用多种技术对样本进行分析。常规的病理切片制作是将组织样本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则是利用抗原 - 抗体反应,检测癌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特定的蛋白质表达情况,这些蛋白质标记物对于判断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至关重要。
乳腺癌病理诊断如何指导治疗
明确肿瘤性质和分期
乳腺癌病理诊断首先要明确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有确诊为恶性肿瘤,后续的治疗方案才会围绕抗癌展开。如果是良性肿瘤,一般采取观察或简单的手术切除即可。
对于恶性肿瘤,病理诊断还能准确判断肿瘤的分期。肿瘤分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它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转移状况等因素来确定。例如,早期乳腺癌(Ⅰ期和Ⅱ期)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而晚期乳腺癌(Ⅲ期和Ⅳ期),癌细胞可能已经发生远处转移,治疗方案会更倾向于综合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相结合,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确定分子分型
乳腺癌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的一组疾病。通过病理诊断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将乳腺癌分为四种主要的分子亚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
Luminal A型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且Ki - 67增殖指数较低。这类乳腺癌生长相对缓慢,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为主,化疗的使用相对较少。
Luminal B型乳腺癌同样ER和/或PR阳性,但HER2阳性或Ki - 67增殖指数较高,治疗上除了内分泌治疗外,往往还需要联合化疗,HER2阳性的患者还需使用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
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特点是HER2基因扩增或蛋白过表达,这类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强,但对靶向HER2的药物治疗敏感,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通过手术、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阴性乳腺癌由于ER、PR和HER2均为阴性,缺乏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靶点,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依靠手术和化疗,预后相对较差。明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医生能够根据不同亚型的特点,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病理诊断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例如,新辅助治疗是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靶向治疗等,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通过对治疗前后的病理样本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判断新辅助治疗是否有效,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病理诊断结果还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分型等病理因素都能为医生预测患者的复发风险和生存时间提供重要依据。例如,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组织学分级越高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预后较差;而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的患者,预后通常优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基于这些信息,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结语
乳腺癌病理诊断如同精准的“指南针”,贯穿于乳腺癌诊疗的全过程。从明确肿瘤性质和分期,到确定分子分型,再到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病理诊断的科学指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诊断技术也在持续创新和完善,未来将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助力患者战胜疾病,重获健康。
(宋亚锋 宝丰县人民医院 病理诊断中心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