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超声检查像拍照!看懂身体里的“内部大片”

2025-01-23 14: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去医院看病,不少人都收到过“超声检查”的单子,心里顿时冒出无数问号:这检查到底咋回事?会不会疼?检查结果上那些黑白线条、花花绿绿的图像,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别慌!超声检查就像给身体拍“内部大片”,今天就带你解锁这份神奇的“拍照攻略”,把身体里的故事看得明明白白。

一、超声检查:身体里的“透视眼”是怎么工作的?

第一次听说超声检查,很多人以为要用X光“照一照”,或者像CT那样“扫一圈”。其实,超声检查的原理超有趣——它不用射线、不吃辐射,靠的是超声波“打暗号”!

超声波就像一群特别勤快的“小信使”,它们的频率比我们能听到的声音高得多(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 - 20000赫兹,而超声波超过20000赫兹)。医生把超声探头往皮肤上一放,这些“小信使”就排着队冲进身体里。当它们碰到不同的组织器官,比如肝脏、肾脏、胎儿,就会反弹回来,像碰到墙壁的皮球一样。探头接收到反弹回来的信号,经过计算机“翻译”,就能变成屏幕上的图像。

这就好比在黑暗的房间里,你不停地往各个方向扔球,通过听球反弹回来的声音,判断房间里有没有家具、家具在哪里。只不过超声检查用的是超声波,速度更快、更精准,能把身体里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二、超声检查的“片场”:这些装备你见过吗?

走进超声检查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台像电脑一样的机器,旁边还连着各种各样的探头。这些探头可不是随便用的,它们就像摄影师的“镜头”,各有各的绝活!

(一)线阵探头:皮肤表面的“高清摄像机”

线阵探头长得又扁又长,就像一把小梳子。它主要负责检查皮肤表面附近的结构,比如甲状腺、乳腺、血管。因为它发出的超声波是平行的,能把浅层组织拍得特别清晰,就像用高清摄像机拍特写镜头。检查甲状腺时,连甲状腺里有没有小结节、结节是实心还是空心,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二)凸阵探头:肚子里的“广角镜头”

凸阵探头的头部是弧形的,看起来像个弯弯的月亮。它擅长“深入内部”,检查腹部、盆腔这些地方。因为腹部器官多、范围大,凸阵探头发出的超声波呈扇形散开,能“看到”更大的范围,就像摄影师用广角镜头拍风景,把肝脏、胆囊、脾脏、肾脏、子宫、卵巢等器官都“收入囊中”。

(三)腔内探头:“钻空子”的特殊摄影师

有些部位藏得比较深,从皮肤表面不好观察,这时候就轮到腔内探头出场了!比如经阴道超声检查,探头会“钻进”阴道,近距离观察子宫和附件;经直肠超声检查,探头从肛门进入,能把前列腺、精囊腺看得更清楚。虽然听着有点“尴尬”,但这种检查方式能避开腹部肠道气体的干扰,拍出的图像更清晰,就像摄影师找到了更好的拍摄角度。

三、超声检查全流程:原来这么简单!

拿到超声检查单,很多人心里直打鼓:检查时会不会很疼?要脱衣服吗?别担心,跟着这个流程走,保准顺顺利利!

(一)检查前准备:管好嘴巴和膀胱

不同的超声检查,准备工作也不一样。检查腹部器官(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前,需要空腹8小时以上。这是因为吃东西后,胃肠道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会像“烟雾弹”一样干扰超声波,让图像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检查前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就别再吃东西了,第二天早上饿着肚子去检查就行。

但如果是检查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或者妇科(子宫、附件),就需要憋尿!膀胱就像一个“水球”,憋尿后它会被撑大,把周围的器官“顶”起来,这样超声图像会更清楚。很多人憋尿憋到“生无可恋”,其实有个小窍门:提前1 - 2小时开始喝水,喝到感觉膀胱胀胀的,但还能忍住就行,不用憋到极限。

(二)检查进行时:涂“胶水”、躺平就好!

走进检查室,医生会让你躺在检查床上,露出需要检查的部位。接着,护士会在皮肤上涂一层黏糊糊、凉飕飕的东西,这可不是胶水,而是医用耦合剂。它的作用可大了!一方面能填平皮肤表面的小缝隙,让超声探头和皮肤更好地贴合,这样超声波就能顺利进入身体;另一方面,耦合剂还能起到润滑作用,让探头在皮肤上滑动更顺畅。

涂完耦合剂,医生就会拿着探头在皮肤上慢慢滑动、按压。这个过程一点都不疼,可能偶尔会觉得有点压迫感,但完全可以接受。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让你翻身、吸气、呼气,别紧张,按照要求配合就行,这些动作都是为了把器官看得更清楚。

(三)检查结束:擦掉“胶水”,等结果!

检查完,医生会用纸巾帮你擦掉身上的耦合剂。虽然耦合剂看着黏糊糊的,但很好清洗,回家用清水一冲就干净了。检查结束后,一般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能拿到检查报告。要是遇到复杂情况,可能需要等更久,这时候别急,医生会仔仔细细分析图像,给出最准确的诊断。

四、解密超声图像:黑白线条里的“身体密码”

拿到超声检查报告,看着上面的黑白图像,是不是感觉像在看“天书”?别着急,其实这些图像里藏着很多“小秘密”,学会这几招,你也能看懂个大概!

(一)黑白图像:不同器官的“专属皮肤”

超声图像是黑白的,不同的器官、组织在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纹理。一般来说,液体在图像上是黑色的,比如胆囊里的胆汁、膀胱里的尿液,看起来就像黑色的“小池塘”;而实质性的器官,像肝脏、脾脏,是灰白色的,表面比较均匀;如果长了肿瘤,肿瘤的回声和正常组织不一样,有的是白色的亮点,有的是黑色的暗区,医生就是通过这些差异来判断有没有病变。

(二)彩色多普勒:血管里的“交通信号灯”

现在很多超声检查会用到彩色多普勒技术,图像上突然出现花花绿绿的颜色,看着特别酷炫!这些颜色可不是随便标的,它们代表了血管里血液的流动情况。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方向流动,蓝色表示血流背离探头方向流动,颜色越亮,说明血流速度越快。通过彩色多普勒,医生能判断血管有没有狭窄、堵塞,心脏的血流是不是正常,就像给血管交通来了一次“大检查”。

(三)报告里的“黑话”:这些术语要知道

检查报告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比如“低回声结节”“无回声区”“血流信号丰富”。“低回声结节”说明这个结节的回声比周围组织低,可能是囊肿、肿瘤等;“无回声区”一般就是液体,比如囊肿里面的液体;“血流信号丰富”表示这个部位的血管比较多,可能是炎症、肿瘤等。当然,具体的诊断还得由医生综合分析,可别自己对着百度“看病”哦!

超声检查就像一位无声的“健康侦探”,用超声波这个神奇的武器,帮我们发现身体里的小秘密。下次再做超声检查,别再紧张啦!带着这份“攻略”,说不定你也能像个“小专家”一样,看懂自己身体里的“内部大片”!

(秦洋洋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