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肩关节脱位别慌张!从急救到康复全指南,让肩膀重回灵活

2025-05-21 09: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生活中,总有一些“意外时刻”让人猝不及防——运动时的激烈碰撞、跌倒时的本能支撑,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可能让我们的肩膀突然“罢工”。肩关节脱位,这个看似遥远的医学名词,实则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它带来的不仅是剧烈的疼痛,还有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一、什么是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由肩胛骨的“凹槽”(关节盂)和肱骨的“球头”(肱骨头)构成,形似一个倒扣的碗扣住球。这种结构让肩膀能完成前屈、后伸、外展、内旋等多方向动作,但也因此稳定性较差,像“用筷子夹住乒乓球”——稍微用力过猛或姿势不当,就可能让“球头”从“碗”里滑出来,这就是肩关节脱位。

根据脱位方向,可分为前脱位(最常见,占95%以上)、后脱位和下脱位。前脱位通常因手臂外展外旋时受力导致,比如摔倒时用手撑地;后脱位多由直接撞击或癫痫发作等间接暴力引起。

二、典型症状识别

1、剧烈疼痛:脱位瞬间可能听到“咔嗒”声,随后肩部出现撕裂样疼痛,活动时加剧。

2、方肩畸形:肩关节失去正常圆润轮廓,呈现“方肩”外观,肱骨头可能凸起或凹陷。

3、活动受限:手臂无法自然下垂或抬起,尝试活动时疼痛加重。

4、肿胀淤青:局部软组织受损后,可能出现肿胀、皮肤发青或瘀斑。

5、神经症状:严重时可能压迫神经,导致手臂麻木、无力或手指活动异常。

三、紧急处理: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1、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移动患肢,防止脱位加重或引发骨折。

2、固定伤处:用毛巾、衣物或三角巾将手臂悬吊在胸前,肘关节屈曲90度,减少肩关节活动。

3、冷敷止痛: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肩部,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可缓解疼痛和肿胀。

4、紧急送医:尽快前往医院骨科或急诊科,通过X光或CT确认脱位类型及是否合并骨折。

误区提醒:切勿强行将脱位的肩膀“推回去”!非专业操作可能导致神经、血管损伤或骨折风险。

四、复位处理:医生如何让肩膀“归位”?

1、Hippocratic复位法(经典手法)

患者平躺,医生沿肱骨轴线持续牵引,同时缓慢旋转、内收上臂,利用杠杆原理使肱骨头滑回关节盂。

通俗理解:想象医生像“拧螺丝”一样,一边轻轻拉直手臂,一边慢慢转动,让肩膀自然复位。

2、Stimson复位法(俯卧位牵引)

患者俯卧在床边,手臂自然下垂,医生通过重力牵引和轻柔旋转完成复位。

场景模拟:类似“晾衣服”的姿势,利用身体重量帮助肩膀“归位”。

3、外旋复位法(针对特定类型)

适用于部分前脱位,通过外展外旋上臂,配合牵引和压力完成复位。

动作比喻:像“打开一扇门”一样,逐步调整手臂位置,引导关节复位。

复位后感受:复位瞬间可能伴有轻微疼痛或“咯噔”声,随后疼痛明显缓解,肩部轮廓逐渐恢复正常。医生会通过X光确认复位成功,并用绷带或支具固定肩关节。

五、康复训练全攻略:逐步恢复肩部功能

第一阶段:固定保护期(0-3周)

目标:减少出血肿胀,促进组织修复。

动作:以静养为主,可做握拳、手腕屈伸等小范围活动,避免肩部用力。

注意:严格遵循医嘱佩戴支具,禁止提重物或过度上举。

 

第二阶段:被动活动期(4-6周)

目标:恢复关节活动度,防止粘连。

推荐动作:

钟摆运动:弯腰俯身,手臂自然下垂,像钟摆一样前后左右画圈。

爬墙练习:面对墙壁站立,手指沿墙面缓慢向上“爬行”,逐渐增加高度。

外旋拉伸:患侧手肘弯曲90度,用健康手辅助将患手向外推开,感受肩部拉伸。

 

第三阶段:主动强化期(6周后)

目标:增强肌肉力量,恢复日常功能。

进阶动作:

弹力带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进行前平举、侧平举、外旋等动作,增强肩袖肌群力量。

俯卧撑进阶:从靠墙俯卧撑逐渐过渡到标准俯卧撑,提升肩部稳定性。

投掷模拟练习:用轻质球模拟投掷动作,恢复肩关节动态控制能力。

康复原则:所有动作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出现疼痛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六、预防复发:守护肩关节健康

1、避免危险动作:减少肩部过度外展、外旋的动作(如投掷、扣杀),运动前充分热身。

2、加强肌肉锻炼:重点训练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等)和核心肌群,提升关节稳定性。

3、佩戴护具:从事高风险运动时,使用肩部护具或肌效贴提供额外支撑。

4、定期复查: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肩关节MRI,评估关节囊和盂唇健康状况。

愿每一位经历肩关节脱位的朋友都能顺利度过康复期,重新享受无拘无束的活动乐趣。希望您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更多关于自己身体的知识,更加珍惜健康的珍贵。未来的日子里,愿您的肩膀如同从前一样灵活自如,充满力量;愿健康常伴您左右,让生活再次绽放光彩。

(袁亚锋 许昌市人民医院 骨科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