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后说胡话?别慌,这是正常现象

2023-08-11 13: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麻醉药物帮助患者暂时关闭对外界的感知。当苏醒的时刻来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言语混乱、答非所问甚至虚构记忆的现象。这种被称作“苏醒期谵妄”的状态,其实是麻醉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正常反应。

一、麻醉苏醒期的特殊状态

全身麻醉本质是可逆性意识丧失状态。当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依次作用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及脑干,形成“意识消失-镇痛遗忘-肌肉松弛”的分层抑制效果。手术结束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各脑区功能开始梯度恢复。

这个复苏过程类似电脑重启:不同功能模块的启动存在时间差。掌管语言、情绪的边缘系统可能率先“上线”,而负责逻辑推理的前额叶皮层尚处于调试阶段。这种功能恢复的不同步,正是患者出现语无伦次、情绪波动等行为的生理基础。

二、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术后意识紊乱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药物代谢、个体差异与手术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药物残留效应:现代麻醉多采用复合用药方案,包括镇静药、镇痛药和肌松药。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差异显著,短效药物如丙泊酚代谢迅速,而某些镇痛药可能持续作用数小时。残留药物浓度波动可能引发阶段性意识模糊。

个体代谢差异:肝肾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药物清除速度。老年人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缓;肥胖患者药物分布容积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延长苏醒期表现。

手术应激反应:创伤引发的炎症因子释放、电解质波动、体温变化等,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干扰。特别是开胸、开颅等大手术,术后早期可能出现谵妄症状。

环境适应过程:从绝对安静的手术室突然进入充满监护仪报警声、人员走动的恢复室,这种强烈的环境刺激可能诱发定向力障碍,表现为对时间、地点认知混乱。

三、临床表现与转归特征

典型症状包括:无逻辑的言语表达、重复性动作、对疼痛刺激过度反应、时空定向障碍等。这些表现通常在术后2-4小时内逐渐缓解,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清醒状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暂时性意识改变与智力损伤无必然关联。就像电脑重启不会损坏硬件,麻醉药物也不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但若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的意识混乱,或伴随高热、抽搐等症状,则需考虑其他并发症可能。

四、医疗团队的专业应对

麻醉科医生会通过多维度评估保障患者安全:

标准化评估工具: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等量表,定期评估患者意识水平、呼吸功能及疼痛程度,为个体化干预提供依据。

药物调控策略:对严重躁动患者,可能使用右美托咪定等α2受体激动剂,既可镇静又不抑制呼吸。这类药物能模拟自然睡眠的神经递质调节机制,减少谵妄发生率。

环境优化措施:保持恢复室光线柔和、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通过播放轻音乐、允许家属陪伴等方式,帮助患者平稳过渡。

五、家属配合要点

保持环境稳定:避免突然改变患者体位,减少不必要的触碰,防止因定向力障碍引发意外拔管等风险。

温和语言交流:用患者熟悉的称谓进行简单对话,如“妈妈,手术做完了,我们在医院”,帮助重建时空认知。

及时反馈异常:若发现患者持续躁动、出现攻击行为,或意识水平不升反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麻醉后说胡话本质是大脑功能渐进式恢复的表现,就像晨雾终将消散,这种暂时性意识波动不会留下永久痕迹。

(吴玲玲 鲁山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