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手术中,麻醉是连接患者与医生的“桥梁”,它能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治疗。但麻醉并非简单的“睡一觉”,其背后有一套严格的医学规范,其中“术前禁食”便是关键环节。许多患者对禁食要求感到困惑:为何饿着肚子才能手术?如果偷偷吃东西会怎样?
一、麻醉与生理功能的“暂时失控”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和肌肉协调,确保消化道内容物不会逆流至呼吸道。食管与胃连接处有一圈“括约肌”,如同单向阀门,只允许食物下行进入胃部,阻止胃内容物反流。然而,麻醉药物会暂时干扰这种精密调控——它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括约肌松弛,同时降低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的敏感性。
此时,若胃内存在未消化的食物或液体,在手术体位改变、器械操作刺激或患者自身蠕动等因素作用下,胃内容物可能逆流至咽喉部,甚至误入气管和肺部。这一过程被称为“反流误吸”,是麻醉期间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二、禁食的双重目的:清空胃部与减少风险
术前禁食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残留;二是降低胃酸浓度,减轻误吸后对肺部的化学损伤。
胃排空的需求
固体食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通常为4-6小时,高脂肪或高蛋白食物可能需要更久。麻醉前禁食可使胃逐渐排空,减少术中反流的可能。即使患者自我感觉“不饿”,胃内仍可能存在未消化的残渣或消化液。
胃酸控制的必要性
胃酸具有强腐蚀性,若误吸入肺部,会引发化学性肺炎,导致肺组织水肿、炎症甚至坏死。禁食期间,胃酸分泌量也会减少,从而降低误吸后的损伤程度。
三、偷偷进食的潜在后果
反流误吸的直接危害
食物或胃液进入肺部后,患者可能出现呛咳、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时可导致窒息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即使抢救及时,也可能遗留肺部纤维化等后遗症。
麻醉管理的复杂性增加
麻醉医生需额外采取措施保护气道,例如使用喉罩、气管插管,或提前给予药物减少胃酸分泌。这些操作可能延长术前准备时间,增加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被迫推迟或取消
在急诊手术中,若患者未禁食且病情允许,医生可能优先处理;但在择期手术中,隐瞒进食史可能导致手术临时取消,既浪费医疗资源,也延误患者治疗。
四、特殊情况下的个体化调整
婴幼儿与老年人:代谢速度较慢,禁食时间可能适当缩短,但需严格评估胃排空状态。
糖尿病患者:长时间禁食可能引发低血糖,需通过补液或调整用药维持血糖稳定。
急诊患者:如外伤、肠梗阻等,医生会权衡利弊,可能采用“清醒插管”或快速诱导麻醉,同时准备吸引设备应对反流风险。
五、现代麻醉技术的进步与禁食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随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喉罩通气等技术的普及,麻醉安全性已大幅提高,是否还需严格禁食?答案仍是肯定的。尽管新技术降低了气道管理的难度,但反流误吸的根本诱因——麻醉导致的生理功能抑制——仍未改变。任何防护措施都无法完全消除风险,术前禁食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确切的预防手段。
麻醉前禁食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医学对安全底线的坚守。它要求患者暂时放弃口腹之欲,以换取手术过程中的平稳与安全。对于患者而言,理解并配合这一要求,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吴玲玲 鲁山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