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拉完粑粑别急着冲!回头看一眼,可能救你一命

2024-05-14 14: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咱们每天都要做的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就是上厕所拉粑粑。大多数人拉完,按下冲水键就完事儿了。但其实,拉完粑粑别急着冲,回头看一眼,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可能成为发现健康隐患、救你一命的关键一步。

一、粑粑的“颜色密码”,藏着健康信号

粑粑的颜色就像是一把独特的“钥匙”,能打开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大门。

正常情况下,粑粑的颜色大多是棕黄色。这是因为胆汁中的胆红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颜色。如果粑粑颜色突然变白,像陶土一样,那就得警惕了。这很可能是胆道出了问题,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比如胆结石堵塞了胆管,或者胆管癌、胰头癌等肿瘤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流通受阻。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粑粑就失去了棕黄色的来源,变成了白色。长期如此,身体还会因为缺乏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出现消瘦、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

要是粑粑变成了黑色,而且油光发亮,就像柏油一样,这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溃疡侵蚀到了血管,就可能导致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酶和细菌的作用,铁元素被氧化,就会使粑粑变成黑色。此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是常见的引起黑便的原因。这类患者往往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出血量大且凶险,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还有一种情况是粑粑变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便血。如果血液是鲜红色的,且附着在粑粑表面,或者便后滴血,大多是痔疮或者肛裂引起的。痔疮是由于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当排便时腹压增加,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肛裂则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小溃疡,排便时也会引起疼痛和出血。但要是血液与粑粑混合在一起,颜色暗红,那就要警惕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了。肠道肿瘤表面的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也会出现糜烂、溃疡和出血。

二、粑粑的“形态语言”,透露身体状况

粑粑的形态也在默默诉说着我们身体的秘密。

健康的粑粑应该是成形的,软硬适中,就像香蕉一样。如果粑粑变得干结、硬结,呈颗粒状,排便时困难费力,这很可能是便秘了。长期便秘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变得更加干硬。而且,便秘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肛裂、痔疮,甚至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很多,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喝水太少、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是“罪魁祸首”。

相反,如果粑粑变得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那就是腹泻了。腹泻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就会引起急性肠炎,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此外,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等也会引起腹泻。如果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发热、脱水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有时候,粑粑的粗细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粑粑突然变细,像铅笔一样,这可能是肠道内长了东西,比如肿瘤或者息肉,占据了肠道的空间,导致粑粑通过时受到挤压而变细。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

三、粑粑的“气味线索”,暗示身体异常

粑粑的气味虽然不太好闻,但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健康线索。

正常情况下,粑粑会有一定的臭味,这是由于肠道内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气味。但如果粑粑的气味变得异常恶臭,难以忍受,那就可能是肠道出现了问题。比如,肠道感染了某些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等,这些细菌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有臭味的物质,导致粑粑气味异常。此外,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肠道内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也会产生难闻的气味。

还有一种情况是粑粑带有腥臭味,这往往提示着肠道内有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分解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腥味,如果粑粑有腥臭味,同时伴有便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出血的原因。

四、养成观察习惯,守护肠道健康

既然粑粑的颜色、形态和气味都能反映我们的健康状况,那么我们就应该养成拉完粑粑回头看一眼的好习惯。这并不需要花费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能在疾病早期就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除了观察粑粑,我们平时还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1500 - 2000毫升的水。适量运动也很重要,运动可以增强肠道的动力,改善肠道功能。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精神压力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拉完粑粑别急着冲,回头看一眼,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让我们从关注粑粑这个小细节做起,守护好自己的肠道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张丹丹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痔瘘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