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痣变脸术:哪些“美人痣”可能暗藏危机?医生教你一眼识破!

2023-03-17 08: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几颗痣,有些痣甚至被视为“美人痣”,成为独特的标志。然而,有些看似普通的痣却可能暗藏危机,甚至演变成恶性黑色素瘤——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皮肤癌。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你如何识别那些可能“变脸”的痣,守护皮肤健康。

一、痣的“前世今生”:从良性到恶性的转变

痣,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或“黑素细胞痣”,是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良性增生。它们通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稳定。大多数痣是安全的,但少数痣可能因遗传、紫外线暴露、摩擦刺激等因素发生恶变。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其恶性程度高、转移速度快。早期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8%,但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25%。因此,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痣至关重要。

二、痣的“黑化”信号

黑色素瘤的恶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释放出“预警信号”。若痣出现以下变化,需高度警惕:

1、形状不对称:普通痣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若痣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不对称,可能是恶变的征兆。

2、边界不规则:良性痣的边缘通常清晰光滑,而恶性痣的边界可能模糊、呈锯齿状或波浪形。

3、颜色不均:普通痣颜色单一,多为棕色或黑色。若痣内出现多种颜色(如红色、白色、蓝色),或颜色分布不均,需警惕。

4、直径过大:直径超过6毫米的痣需重点关注,尤其是短期内迅速增大的痣。

5、动态变化:若痣在短期内出现瘙痒、疼痛、出血、结痂或溃疡等症状,可能是恶变的信号。

三、医生教你“一眼识破”高危痣

除了遵循ABCDE法则(Asymmetry不对称、Border边界、Color颜色、Diameter直径、Evolving动态变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初步判断痣的风险:

1、观察生长部位:

•高危区域:手掌、足底、指甲下、黏膜(如口腔、生殖器)等部位的痣,因长期摩擦或刺激,恶变风险较高。例如,甲下黑色素瘤常表现为指甲上的黑色条纹,易被误认为灰指甲。

•易忽视部位:头皮、耳后、腰部皮带摩擦处等部位的痣,因不易观察,可能被忽略。

•警惕“丑小鸭”痣:若身上大多数痣较为普通,但某颗痣显得“格格不入”(如颜色更深、形状更怪),需重点关注。

•家族史:若家族中有黑色素瘤病史,自身患癌风险会显著增加,需定期检查皮肤。

•紫外线暴露: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如户外工作者、频繁晒日光浴)会增加痣的恶变风险。防晒是预防黑色素瘤的重要措施。

四、哪些痣需要“动刀”?

并非所有异常的痣都需要立即切除,但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1、符合ABCDE法则:若痣出现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直径过大或动态变化,需尽快到皮肤科就诊。

2、反复刺激的痣:位于腰带、文胸带等易摩擦部位的痣,或经常被抠抓、刺激的痣,建议切除。

3、影响美观的痣:若痣位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且影响美观,可考虑通过激光或手术去除。但需注意,激光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痣细胞,存在复发风险,因此较大的痣建议手术切除。

五、祛痣方法大比拼:激光VS手术

1、激光祛痣:

•原理:利用激光的高能量瞬间气化痣细胞。

•优点:操作简单、恢复快、不留疤痕(适用于浅表小痣)。

•缺点: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痣细胞,存在复发风险;若痣较深,可能残留色素或形成凹陷性疤痕。

•适用范围:直径小于3毫米、颜色较浅、无恶变风险的痣。

2、手术切除:

•原理:通过手术刀完整切除痣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并进行病理检查。

•优点:彻底清除痣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痣的性质。

•缺点:需缝合伤口,可能留下线性疤痕;恢复时间较长。

•适用范围:直径大于3毫米、有恶变风险的痣,或位于摩擦部位的痣。

六、日常护痣指南:防晒+自查

1、防晒是关键:紫外线是痣恶变的重要诱因,日常需做好防晒:

•外出时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

•佩戴宽边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

•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

2、定期自查:每月进行一次全身皮肤自查,重点关注新出现的痣或原有痣的变化。自查时可借助镜子,观察全身皮肤,包括头皮、指甲下等部位。

3、避免刺激:不要随意抠抓、刺激痣,避免使用腐蚀性药物点痣。

痣虽小,但关乎健康大事。通过掌握ABCDE法则、关注高危痣的特征,并定期进行皮肤自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记住,早发现、早治疗是战胜黑色素瘤的关键。若对身上的痣有任何疑虑,务必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严继征 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烧伤整形美容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