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脑卒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年病”。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倒在了这个“无声杀手”面前。从二三十岁的白领,到正值壮年的中年人,脑卒中已经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为什么这个“高龄病”正在悄悄盯上年轻人?你的生活方式,真的健康吗?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占比约70%,是因为脑血管被血栓堵住,脑部供血中断;
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占比约30%,是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无论是哪一种,脑卒中都来势汹汹、发病突然,如不及时救治,会导致瘫痪、语言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二、年轻人为什么也会“中风”?
以往,脑卒中的高发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疾病正向更年轻的人群蔓延。近年来,30-50岁的脑卒中患者明显增多,有的甚至不到30岁。其背后的主要原因,离不开“生活方式”这四个字。
1.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
“夜猫子”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习惯性熬夜刷手机、打游戏、加班,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身体处于高应激状态,增加血压波动和心脑血管负担。
2.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
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回家窝在沙发上继续看电视、玩手机。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风险。
3. 饮食不健康
高油、高盐、高糖饮食,外卖、烧烤、甜饮料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标配。这种不良饮食习惯会诱发高血脂、高血压,甚至糖尿病,而这些正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4. 吸烟、酗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酒精则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会大大提高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5. 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情绪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三、这些“信号”要警惕,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
脑卒中虽然来得突然,但在发病前其实常有“征兆”。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以下症状,要高度警惕:
一侧脸或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
说话困难、口齿不清、语言理解障碍;
一侧视力模糊或双眼突然视物困难;
行走困难、身体失衡、头晕;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甚至伴有呕吐。
这些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可能表现,俗称“小中风”。虽然症状短暂,但它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
四、年轻人如何预防脑卒中?
好消息是: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你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
1. 合理作息,保证睡眠
建议每天睡眠7-8小时,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产品,养成规律作息习惯。
2. 坚持锻炼,动起来!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即使在办公室,也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做做拉伸运动。
3. 清淡饮食,控制“三高”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坚果,减少油炸、加工食品摄入。控制盐和糖的摄入,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水平。
4. 戒烟限酒,守护血管
戒烟是降低脑卒中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饮酒要适量,最好能不喝。长期大量饮酒是诱发脑出血的重要因素。
5. 管理情绪,缓解压力
学会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的概率。
6. 定期体检,防患未然
很多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建议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结语
脑卒中的年轻化,正在敲响健康警钟。别再以为自己年轻就“百病不侵”,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今天你透支的健康,可能就是明天疾病的代价。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每一个好习惯积累出来的结果。别等中风了才后悔,别让“本可以预防”成为最后的遗憾。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给自己的血管减减压,给未来一个健康的保障!
(田小瑞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