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维持血压稳定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2025-06-10 12: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7975

高血压与焦虑抑郁常“结伴而行”,形成恶性循环——焦虑情绪可使血压波动,而长期高血压又会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据统计,约3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这类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如中风、心肌梗死)的风险较单纯高血压患者高出2-3倍。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本文将从医学干预、生活调整和心理调节三方面,为您解析维持血压稳定的科学策略。

一、高血压与焦虑抑郁: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

理解两者的关联,是制定干预方案的基础:

1.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焦虑抑郁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骤升。长期应激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进一步升高血压。

2. 血压对情绪的影响

高血压本身可引发头痛、头晕、失眠等不适,降低生活质量;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如疲劳、性功能障碍)也会加重心理负担。此外,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恐惧,易导致患者陷入焦虑或抑郁。

3. 共同的危险因素

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既是高血压的诱因,也会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医学干预:药物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控制血压与调节情绪需同步进行,以下是核心干预措施:

1. 降压药物选择:兼顾情绪的用药方案

优先推荐药物:ACEI(如培哚普利)、ARB(如缬沙坦)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改善情绪,用药前需排除禁忌症;

避免诱发抑郁的药物:部分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能加重焦虑抑郁,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为更安全的品种(如比索洛尔);

个体化用药:根据血压波动规律(如晨峰高血压)和情绪状态,制定24小时动态管理方案。

2. 心理治疗:专业干预打破恶性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如“高血压治不好”的错误认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降低应激反应;

药物辅助:对于中重度焦虑抑郁,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需注意与降压药的相互作用;

家庭支持:家人需理解患者情绪波动并非“矫情”,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

3. 定期监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每日早晚测量血压(晨起排空膀胱后、睡前),记录波动规律;

每3-6个月评估焦虑抑郁症状(可使用PHQ-9、GAD-7量表),及时调整心理干预措施;

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尤其是抗抑郁药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撤药反应。

三、生活方式调整:从饮食到作息的系统优化

改善生活方式是缓解血压与情绪问题的“基石”,需从多维度入手:

1. 饮食管理:“三控一增”原则

控盐:每日盐摄入量<5g(约一啤酒瓶盖),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降低钠水潴留;

控糖:避免精制糖(奶茶、蛋糕)和高GI食物(白米饭、馒头),选择全谷物、豆类稳定血糖;

控脂:减少饱和脂肪(动物油、肥肉)和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增加Omega-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摄入,改善血管炎症;

增钾:多吃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土豆),促进钠排出,辅助降压。

2. 运动干预:科学锻炼释放压力

推荐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研究表明,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情绪;

注意事项:避免清晨或寒冷环境中运动(此时血压易波动),运动前后测量血压,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

呼吸训练:每日练习正念呼吸(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3. 睡眠与作息:规律作息稳定血压

保证睡眠: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泡热水脚、听轻音乐助眠;

午休习惯:午间小憩20-30分钟,降低下午血压峰值;

戒烟限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短暂升高血压并加重焦虑,需彻底戒除或严格限制(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四、心理调节:自我关怀与情绪管理

除医学干预外,患者需掌握自我调节技巧,主动改善心理状态:

1. 正念与冥想

每日花10-15分钟进行正念练习(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研究显示,正念训练可降低皮质醇(应激激素)水平,改善血压控制。

2. 兴趣与社交

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园艺),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活动、病友交流会),减少独处时的负面思维。

3. 应急处理

当出现焦虑发作(如心悸、胸闷)时,立即停下手中事务,采用“4-7-8呼吸法”或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散步),避免血压急剧升高。

结语:身心同治,打破恶性循环

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治疗,需要“双轨并行”——既要控制血压,又要调节情绪。通过规范用药、科学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患者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风险,更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记住:每一次情绪的觉察、每一顿健康的饮食、每一次规律的运动,都是对身心健康的投资。与医生、家人携手,您完全可以打破恶性循环,实现血压与情绪的双重稳定。

(马蕾 郑州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