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结肠息肉是 “定时炸弹” 吗?一文读懂它的真相

2024-09-02 17: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今天,不少人在肠镜检查报告上看到 “结肠息肉” 这几个字时,内心都会瞬间紧张起来,仿佛体内被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结肠息肉究竟是什么?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它与结肠癌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结肠息肉的真相,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一常见的肠道病变。 

一、认识结肠息肉 
(一)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它可以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大小、形态各异 。正常情况下,结肠黏膜是平滑、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黏膜细胞过度生长,就形成了息肉。这些息肉有的像小肉球一样附着在肠壁上,有的则有蒂,像蘑菇一样悬挂在肠腔中。在早期,结肠息肉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进行检查时才偶然发现。 

(二)结肠息肉的分类 
根据病理类型,结肠息肉主要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为重要的一类,它与结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视为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又可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成分越多,发生癌变的风险就越高 。增生性息肉是一种良性的黏膜增生,生长缓慢,恶变的几率较小。炎性息肉通常是由于肠道长期炎症刺激引起的,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在炎症得到控制后,部分炎性息肉可能会缩小甚至消失。错构瘤性息肉相对少见,是由于肠道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组合、排列而形成的,一般也属于良性病变。 

(三)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 
结肠息肉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升高,40 岁以上人群是结肠息肉的高发群体 。饮食习惯也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内环境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而过多摄入辛辣、油腻、腌制食品,以及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此外,遗传因素在结肠息肉的发生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 - Jeghers 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其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且癌变风险极高 。肠道慢性炎症、肥胖、糖尿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都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二、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一)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结肠癌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来,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5 -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息肉细胞会逐渐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最终发展为癌细胞。一开始,息肉可能只是很小的、良性的增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它就可能逐渐增大,形态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恶变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因此,对于结肠腺瘤性息肉,及时发现并切除至关重要,这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环节。 

(二)并非所有结肠息肉都会癌变 
虽然腺瘤性息肉存在较高的癌变风险,但并非所有结肠息肉都会发展成结肠癌。如前文所述,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恶变几率较低。而且,即使是腺瘤性息肉,也不是 100% 会癌变,其癌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息肉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数量等 。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风险越高;直径小于 1 厘米的息肉癌变率较低,而直径大于 2 厘米的息肉癌变率明显升高 。带蒂的息肉相对癌变风险较低,而广基的息肉更容易发生恶变。此外,多发性息肉比单发性息肉癌变风险更高。所以,发现结肠息肉后,不必过于恐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三、结肠息肉的症状 
在结肠息肉较小、数量较少时,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 。随着息肉逐渐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常见的症状包括便血,便血的颜色鲜红或暗红,量一般不多,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出血;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便秘、腹痛等,这些症状可能时有时无,程度轻重不一;当息肉较大时,还可能导致肠套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等。由于这些症状不典型,因此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对于早期发现结肠息肉至关重要。 

四、结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通过将肠镜从肛门插入,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整个结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的内部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等 。对于发现的息肉,还可以通过肠镜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明确息肉性质(良性还是恶性)的关键步骤。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有无痛结肠镜可供选择,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完成检查,大大减轻了检查过程中的不适和痛苦,提高了检查的接受度。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内镜技术,如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等,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息肉的表面结构和血管形态,有助于判断息肉的性质,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二)其他检查方法 
除了结肠镜检查,还有一些其他检查方法可以辅助诊断结肠息肉,但它们的准确性相对较低。钡剂灌肠检查是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患者口服或经肛门灌入钡剂后,通过 X 线透视和摄片,观察钡剂在结肠内的分布和通过情况,从而发现结肠内的病变 。但该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容易漏诊,且无法进行活检,目前已逐渐被结肠镜检查取代。CT 结肠成像(CT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 CT 扫描获取结肠的图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结肠内的情况 。它可以发现较大的息肉,但对于较小的息肉以及判断息肉的性质存在一定局限性,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是在患者不适合进行结肠镜检查时作为替代手段。 

五、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一)内镜下切除 
对于大多数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常见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MR 适用于较小的、有蒂的息肉,可以通过圈套器将息肉蒂部套住,然后通电切除;ESD 则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平坦的息肉或早期癌病变,对于一些复杂的息肉,ESD 能够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的风险 。内镜下切除后,医生会将切除的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以确定后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体积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怀疑已经癌变且侵犯较深的结肠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传统的外科手术是通过开腹或腹腔镜切除部分结肠,这种方法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外科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并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后续的辅助治疗,如化疗等。 

六、结肠息肉的术后随访 
结肠息肉切除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因为即使切除了息肉,仍有一定的复发几率,而且原来没有发现的微小息肉也可能逐渐长大 。一般来说,对于单个、较小的良性息肉,切除后 1 - 2 年进行首次复查;如果是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或息肉较大的患者,复查时间可能会缩短至 6 - 12 个月 。通过定期复查结肠镜,可以及时发现是否有息肉复发,以便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此外,患者在术后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有助于减少息肉复发的风险。 

七、哪些人需要重点筛查结肠息肉 
年龄因素:40 岁以上人群,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建议进行首次结肠镜检查,随着年龄增长,筛查间隔可适当缩短 。 

家族遗传史: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结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肠道疾病的人,患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应从年轻时开始定期进行筛查 。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饮食,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肠道环境容易发生改变,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患有肠道疾病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发生结肠息肉的几率较高 。 

其他高危人群:肥胖、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人群,也应重视结肠息肉的筛查。 

八、预防结肠息肉的措施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 

适度运动: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病几率,因此应尽量戒烟,限制饮酒量。 

控制体重:肥胖是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炎症,定期复查,预防结肠息肉的发生。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九、总结 
结肠息肉虽然常被视为体内的 “定时炸弹”,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引发严重后果。了解结肠息肉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分类、发病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对于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至关重要。对于发现结肠息肉的患者,不必过度恐慌,应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定期随访;而对于健康人群,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及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结肠息肉的发生。记住,只有科学认识、积极预防,才能真正消除对结肠息肉的恐惧,守护肠道健康,远离结肠癌的威胁。 

(张慧敏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