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雾化治疗:支气管肺炎患者的呼吸新选择

2023-04-16 09: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支气管肺炎是临床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和发热等症状。传统治疗方式以口服或静脉给药为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雾化吸入疗法因其精准给药、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势,逐渐成为支气管肺炎治疗的重要选择。本文将全面解析雾化治疗的原理、适应症、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和家属科学认识这一呼吸治疗新方式。

一、什么是雾化治疗?

雾化治疗是利用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或混悬液分散成微小雾滴(通常直径1-5微米),通过吸入方式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相较于口服或注射给药,雾化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靶向性强:药物直达病灶,局部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小。 

起效迅速: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5-10分钟即可发挥药效。 

适用人群广: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及吞咽困难患者。 

操作简便:家用雾化器普及,患者可居家治疗。 

二、雾化治疗在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

1.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

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感染引起,导致支气管和肺泡炎症,分泌物增多,气道痉挛,临床表现为咳嗽、痰液黏稠、喘息等。雾化治疗可针对性解决以下问题:

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 

局部抗炎,减轻黏膜水肿 

2. 雾化治疗的适应症

痰液黏稠、咳痰困难者 

伴有喘息或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 

婴幼儿及吞咽药片困难的儿童 

需长期呼吸道管理的慢性肺病患者 

三、常用雾化药物及作用机制

1. 支气管扩张剂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作用: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 

适用:急性喘息发作 

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 

作用:减少气道分泌物,协同扩张支气管 

适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感染 

2. 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混悬液 

作用:局部抗炎,减轻气道水肿 

适用:重症肺炎伴明显炎症反应 

3. 祛痰药物

乙酰半胱氨酸 

作用:分解痰液黏蛋白,稀释分泌物 

适用:痰液黏稠、阻塞气道者 

生理盐水雾化 

作用:湿化气道,辅助排痰 

4. 抗生素雾化(特殊情况下使用)

妥布霉素、多黏菌素 

适用:耐药菌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四、雾化治疗的规范化操作

1. 雾化前准备

清洁面部,避免涂抹油性护肤品 

取坐位或半卧位,幼儿可怀抱保持安静 

检查雾化器装置是否完好 

2. 雾化中注意事项

用嘴深吸气,鼻呼气(婴幼儿可用面罩) 

雾化时间通常10-15分钟,药液耗尽即停止 

出现面色潮红、心悸等不适需立即暂停 

3. 雾化后护理

清水漱口(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尤其重要) 

拍背助排痰,观察痰液性状变化 

清洗雾化面罩,防止细菌滋生 

五、雾化治疗的常见误区

误区1:雾化治疗可以替代全身用药

事实:雾化主要用于局部症状控制,严重感染仍需配合抗生素静脉或口服治疗。 

误区2:雾化时间越长越好

事实:超时雾化可能导致气道过度湿化,反而不利于气体交换。 

误区3:所有药物都能雾化

事实:地塞米松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等非雾化剂型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误区4:雾化后会依赖激素

事实:短期规范使用吸入激素几乎不产生全身副作用,无需过度担忧。 

六、特殊人群的雾化注意事项

1. 儿童雾化

选择大小合适的面罩,避免药物入眼 

治疗前30分钟避免进食,防止呕吐 

哭闹时呼吸浅快,可待安静后补做 

2. 老年人雾化

合并心脏病者慎用β2受体激动剂 

行动不便者需辅助保持坐位 

3. 居家雾化管理

每日清洗消毒雾化器,防止交叉感染 

记录用药反应,定期复诊调整方案 

七、雾化治疗与其他疗法的协同

1. 联合胸部物理治疗

雾化后配合拍背、体位引流可显著提升排痰效果 

2. 中西医结合方案

雾化西药控制急性症状,中药汤剂调理体质 

研究显示:鱼腥草雾化液辅助治疗可缩短病程 

八、总结

雾化治疗以其精准、高效、安全的特点,已成为支气管肺炎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雾化疗法可:

快速缓解气道症状

减少全身用药副作用

提高患者依从性 

但需注意:

严格遵循医嘱选择药物

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重症患者需联合系统治疗 

随着便携式雾化器的普及,这项技术正从医院走向家庭,让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更加便捷高效。科学认识雾化、合理应用雾化,方能真正发挥其"呼吸直达"的治疗优势。

(杨彬 西峡县人民医院 药房 主管药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