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疝气:家长必知的关键知识

2025-05-12 18: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1079

小儿疝气,作为儿童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常常让许多新手父母感到焦虑和困惑。它指的是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的弱点或缺损突出到体外,形成可见的肿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孩子的健康。因此,作为家长,全面了解小儿疝气的相关知识,不仅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也是家庭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一、小儿疝气的类型和成因

1. 腹股沟疝气:这是最常见的小儿疝气类型,尤其在男婴中更为多见。其成因主要是腹股沟管在出生后未能完全闭合,导致腹腔内容物(通常是肠子,有时也可能是卵巢或输卵管)通过这个开口突出。这种情况在婴儿哭闹、咳嗽或用力时尤为明显,因为腹压的增加会促使疝内容物更容易突出。

2. 脐疝气:脐疝气发生在婴儿的肚脐周围,主要是因为脐环在出生后未能完全闭合。腹腔内容物,如肠子或网膜,可以通过这个薄弱点突出,形成可见的肿块。脐疝气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大多数脐疝气会逐渐自行闭合。

3. 白线疝气:白线疝气相对较少见,它发生在腹直肌之间的白线上。这种疝气的成因与腹壁结构的先天性缺陷有关,通常在婴儿或幼儿期被发现。

二、小儿疝气的症状

小儿疝气的症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在腹股沟或阴囊区域出现可复性肿块。这种肿块在婴儿安静或平躺时可能会缩小或消失,但在哭闹、咳嗽或用力时则会增大。

- 肿块的外观可能是柔软的,有时也可能显得较为紧张,尤其是在疝内容物较多时。

- 脐疝气表现为肚脐突出,尤其是在婴儿站立或哭闹时更为明显。家长可以通过轻轻按压肿块,观察其是否能回纳入腹腔来判断。

- 通常情况下,疝气本身并无明显疼痛,但如果肿块不能自行回纳,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哭闹不安,甚至出现局部疼痛或不适。

三、小儿疝气的诊断

小儿疝气的诊断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或小儿外科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检来确定。医生会仔细检查孩子的腹股沟、阴囊和肚脐区域,观察肿块的出现和消失情况。在某些复杂或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超声波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和腹壁缺损的情况,从而为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四、小儿疝气的治疗

1. 非手术治疗:对于小的、无症状的疝气,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这是因为有些小疝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着腹壁的逐渐发育,可能会自行闭合。在此期间,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定期带孩子复诊。

2. 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疝气,尤其是那些引起明显症状或有嵌顿风险的疝气,推荐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目的是关闭腹壁的缺损,防止腹腔内容物再次突出。手术方法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腹腔镜手术。传统手术通过在腹股沟区域做一个小切口,直接修补缺损;而腹腔镜手术则通过几个小孔进行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五、小儿疝气的并发症

疝气嵌顿是小儿疝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指的是疝内容物无法回纳到腹腔内,导致肠子被卡住。这种情况可能引起肠梗阻,表现为孩子剧烈哭闹、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肠坏死,危及生命。一旦发现疝气嵌顿的迹象,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通常需要紧急手术处理,以解除嵌顿,恢复肠道功能。

六、预防和护理

1. 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腹股沟和肚脐区域,尤其是在孩子哭闹、咳嗽或用力时,观察是否有肿块出现。早期发现疝气症状,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 避免孩子长时间站立或进行剧烈活动,特别是在疝气诊断后。这些活动会增加腹压,促使疝内容物更容易突出。

3. 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便秘会导致腹压增加,加重疝气的症状。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适当的腹部按摩来预防便秘。

4. 一旦发现疝气症状加重或有嵌顿迹象,如肿块突然增大、孩子哭闹不安、呕吐等,应立即就医,切勿延误治疗。

七、小儿疝气的预后

大多数小儿疝气经过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复发率低。手术可以有效修复腹壁缺损,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家长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定期复诊,确保疝气彻底治愈。及时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是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结语:

小儿疝气作为儿童常见的外科疾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家长的高度重视。通过全面了解疝气的类型、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家长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确保在出现疝气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记住,与医疗专业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是确保孩子得到最佳护理的关键。只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孩子远离疝气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张昭 濮阳市人民医院 小儿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