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极为基础且重要的检查项目。无论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复杂的全身性疾病诊断,血常规报告单都能为医生提供关键线索。这份看似满是数字和符号的报告单,就像一本记录身体状况的密码本,其中藏着许多“小秘密”。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几个关键指标,就能像拥有疾病预警雷达一样,在疾病早期发现端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血常规报告单里的神秘面纱,重点看懂这3个关键指标。
一、红细胞相关指标:身体氧气运输的“主力军”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为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如同身体内的“氧气运输队”。在血常规报告单中,与红细胞相关的重要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这些指标共同反映着红细胞的数量、质量和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例。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参考范围为(4.0~5.5)×10¹²/L,女性为(3.5~5.0)×10¹²/L;血红蛋白浓度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红细胞压积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当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往往意味着身体出现了状况。
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范围,很可能提示存在贫血。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缺铁性贫血为例,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身体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就会导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下降,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长期贫血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还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是身体处于缺氧状态,促使骨髓过度生成红细胞来代偿,常见于高原地区居民、慢性心肺疾病患者,也可能是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通过观察红细胞相关指标,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身体的氧气运输能力和是否存在贫血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身体的“免疫卫士”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抵御病原体入侵、吞噬和消灭细菌、病毒等异物的重任,就像守护身体的“免疫卫士”。血常规报告单中,白细胞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后者又细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是(4.0~10.0)×10⁹/L。当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通常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升高,还能进一步提示感染的类型。例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当身体遭受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袭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多,奔赴感染部位,吞噬细菌;淋巴细胞增多则多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会发挥抗病毒作用,数量相应增加。此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关系密切,当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或感染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参与免疫调节和对寄生虫的杀伤。
而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表示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常见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情况。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白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反复发生感染。
关注白细胞相关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感染和免疫异常情况,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身体的“止血小能手”
血小板虽然体积小,但在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堪称身体的“止血小能手”。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初步止血的作用,随后还会参与凝血过程,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封堵伤口,防止出血过多。血常规报告单中,与血小板相关的重要指标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是(100~300)×10⁹/L。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身体的止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甚至内脏出血等症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相反,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感染、炎症、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则能反映血小板的大小和体积离散程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的情况;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提示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可能与造血功能异常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
通过对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身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状态,提前预防出血或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血常规报告单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是我们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读懂这3个关键指标,就像掌握了打开健康密码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在疾病初起时察觉异常,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当然,血常规指标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果发现指标异常,不必过度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源头上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王艳英 河南省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