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让厌学挡住孩子的未来!探寻根源与化解之道

2025-06-20 19: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教育内卷日益严重的今天,“厌学”已成为横亘在无数家庭与孩子成长之路上的巨大障碍。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厌学情绪的比例逐年上升,轻则对学习缺乏兴趣、敷衍了事,重则拒绝上学、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厌学绝非孩子单方面的“懒惰”或“叛逆”,它更像是孩子内心困境的外在投射。只有深入探寻其背后的根源,才能找到化解之道,帮助孩子重新拥抱学习与成长。

一、厌学表象背后:复杂多元的深层诱因

(一)学业压力过载引发的“精神崩溃”

当前教育体系下,繁重的课业负担与激烈的升学竞争,正让许多孩子不堪重负。从清晨到深夜的学习安排、堆积如山的作业与考试,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当成绩无法达到家长、老师的期望时,挫败感与自我否定会不断侵蚀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部分学生因数学成绩长期不理想,逐渐产生“我永远学不好”的认知,进而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恶性循环”

许多孩子并非缺乏学习能力,而是尚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被动听讲、课后死记硬背,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陷入“努力却无成效”的困境。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孩子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为痛苦的任务。比如,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总结知识框架,面对复杂的知识点时只会机械重复,最终导致知识漏洞越来越多,学习热情也随之消耗殆尽。

(三)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情感匮乏”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学习状态紧密相连。家庭中父母过度关注成绩而忽视情感交流、学校里同伴关系紧张或遭受校园欺凌,都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无助感。当他们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通过逃避学习来寻求心理慰藉。例如,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在学校又难以融入集体,可能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中,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

(四)教育方式不当带来的“消极对抗”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家长的斥责、老师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过度的溺爱与包办代替,则会削弱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责任感。例如,有些家长习惯用“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对学习产生抵触;而部分家长事事代劳,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丧失主动学习的意愿。

二、化解厌学:多方协作的科学应对策略

(一)家庭:构建温暖支持的成长环境

父母需转变教育观念,将关注点从成绩转向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感受,用鼓励代替批评,用理解化解冲突。例如,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与其一起分析原因,而非一味指责。同时,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避免因目标过高产生挫败感。

(二)学校:优化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学校应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创作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课堂上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孩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积极心态

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学会做笔记、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等。鼓励孩子设定阶段性小目标,通过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积累成就感,逐步恢复学习信心。同时,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让他们在学习之外找到自我价值感。

(四)专业干预: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当孩子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专业手段,帮助孩子调整认知、缓解负面情绪,重建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对于因校园欺凌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心理治疗师可通过疏导其创伤情绪,帮助他们恢复安全感与学习动力。

三、预防胜于治疗:筑牢孩子心理健康防线

化解厌学需要“亡羊补牢”,更需要“未雨绸缪”。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构建预防体系,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与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厌学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终点”,而是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共同破解的“课题”。只有深入剖析根源、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困境,重新点燃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自信。

(张弛/江波/李丽娟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 主治医师/主管心理治疗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