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药在肛肠术后恢复中的独特作用

2025-06-21 16: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肛肠手术是治疗痔疮、肛裂、肛瘘等常见肛肠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术后疼痛、创面愈合缓慢、排便异常等问题,常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中医药凭借数千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在肛肠术后恢复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患者减轻痛苦、加速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药缓解术后疼痛

肛肠术后疼痛剧烈,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适症状之一。传统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能有效缓解疼痛。中药口服是常用的方法,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于气滞血瘀型疼痛,常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剂,如身痛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可促进血液循环,消散局部瘀血,缓解疼痛;对于湿热下注导致的疼痛,则使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中药,如龙胆泻肝汤,清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肛门局部的肿胀疼痛。

中药坐浴也是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将大黄、黄柏、地榆、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用热水浸泡或煎煮后,趁热坐浴。温热的药液一方面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性物质代谢;另一方面,药物有效成分可直接作用于创面,减轻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缓解疼痛。研究表明,中药坐浴可使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降低,且能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此外,针灸疗法在缓解肛肠术后疼痛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长强、承山、足三里等,可激发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能够促使人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等镇痛物质,发挥类似止痛药的作用,且无药物副作用。

二、促进创面愈合

肛肠术后创面属于开放性创口,愈合时间较长,中医药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中药外用制剂直接作用于创面,可有效改善愈合情况。生肌玉红膏、湿润烧伤膏等传统中药膏剂,具有去腐生肌、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含有的多种中药成分,能够为创面提供湿润的愈合环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营养供应,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临床实践显示,使用中药膏剂外敷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明显缩短。

中药口服同样对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从中医角度来看,肛肠术后患者多存在气血亏虚的情况,通过服用益气养血、托毒生肌的中药,如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等,可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为创面愈合提供物质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加快组织修复进程。

此外,中药熏蒸也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方法。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使局部皮肤毛孔张开,药物有效成分渗透到组织深部,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三、调节术后排便

肛肠术后排便异常较为常见,包括便秘和腹泻,均会影响创面愈合,增加患者痛苦。中医药在调节排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术后便秘,中医认为多因手术损伤气血,导致肠道传导无力,或术后患者畏惧疼痛,不敢正常排便,致使大便干结。采用润肠通便、益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如麻子仁丸、增液承气汤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这些方剂中的火麻仁、郁李仁等药物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药物则增强肠道动力,从根本上改善便秘症状。

若患者出现术后腹泻,中医常辨证为脾胃虚弱或湿热蕴结。针对脾胃虚弱者,给予健脾和胃、渗湿止泻的中药,如参苓白术散,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腹泻症状;对于湿热蕴结者,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芩连汤,清除肠道湿热,恢复肠道正常功能。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的穴位贴敷疗法也可调节排便。将大黄、芒硝等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神阙、天枢等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正常。

总之,中医药在肛肠术后恢复中从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到调节排便,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多方法、多途径、整体调理的特点,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还避免了许多西医治疗的副作用。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其在肛肠术后恢复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价值,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张雷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肛肠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