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肛肠疾病高发的当下,痔疮、肛裂、肛瘘等病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些困扰,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的诊疗理念,凭借其独特的整体观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西医标准化治疗不同,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证而治”,精准捕捉患者个体差异,实现对肛肠疾病的有效干预。
一、辨证施治:中医诊疗的核心智慧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症状信息,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判断疾病的“证型”,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肛肠疾病为例,同样是便血症状,在中医眼中可能对应不同证型:有的患者便血鲜红、量多,伴有肛门灼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多属“肠道湿热证”;有的患者便血颜色淡红,病程较长,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可能是“气虚不摄证”。不同证型反映了疾病在不同个体身上的本质差异,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
二、常见肛肠疾病的辨证施治策略
1.痔疮
对于“肠道湿热型”痔疮患者,中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治疗原则,常用槐角丸合地榆散加减。方中槐角、地榆清热凉血止血,黄芩、黄连清利湿热,配合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既能消除湿热之邪,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痔核肿胀和便血症状。而“气滞血瘀型”痔疮患者,肛门常有坠胀疼痛,痔核呈暗紫色,此时需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法,身痛逐瘀汤是常用方剂,桃仁、红花、没药等药物可消散瘀血,香附、乌药行气止痛,缓解患者不适。
2.肛裂
肛裂患者若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时肛门撕裂样疼痛,便血鲜红,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多属“血热肠燥证”。中医治疗以清热润肠通便为主,麻子仁丸加凉血止血药物是常见方案。麻子仁、杏仁、大黄等药物润肠通便,减少排便对肛裂创面的刺激,再辅以白及、地榆等止血生肌,促进创面愈合。若患者病程较长,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肛门隐隐作痛,属“血虚肠燥证”,则需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用润肠汤加减,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火麻仁、郁李仁润滑肠道,改善患者整体状态,加速肛裂愈合。
3.肛瘘
中医将肛瘘多归为“肛漏”范畴。对于“湿热下注型”肛瘘,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常有脓性分泌物,治疗需清热利湿、解毒排脓,常用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等清利肝胆湿热,黄连、黄柏解毒消肿,促进肛瘘感染灶炎症消退。若肛瘘迁延不愈,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属“正虚邪恋证”,此时需扶正祛邪,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扶助正气,金银花、白芷、皂角刺等解毒排脓,促使瘘管愈合。
三、辨证施治的个性化优势
中医辨证施治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状态等因素。例如,同样是患痔疮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年轻人若体质壮实,多从实热论治;而老年人气血渐衰,常需兼顾气血亏虚,在治疗用药上会有明显区别。此外,辨证施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对于因长期焦虑、抑郁导致肛肠功能紊乱的患者,中医会在辨证基础上加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药物,如柴胡、郁金、合欢皮等,改善患者情绪,从根源上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复发。
同时,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除了中药内服,还有针灸、推拿、中药坐浴、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针灸选取长强、承山、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中药坐浴使用苦参、黄柏、五倍子等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效果。多种疗法协同作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辨证施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灵活的治疗方式,为肛肠疾病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它从整体出发,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又兼顾患者个体差异,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预防复发等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加深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辨证施治这一中医瑰宝将在肛肠疾病防治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张雷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肛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