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医药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医学体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护和个性化治疗理念,为肺炎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理论在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发生。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病因主要为外感邪气侵袭,包括风、寒、湿、热等,病机则涉及肺气郁闭、痰湿内阻、气阴两虚等多个方面。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表现,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能够精准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以及综合调理。
- 内治法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所属的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风热犯肺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黄黏稠等症状,可选用银翘散加减。
风寒袭肺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咳嗽声重、痰白稀薄等,可选用麻黄汤或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痰热壅肺证:多有高热、咳嗽、咳痰黄稠量多、胸闷等表现,常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常见于肺炎恢复期,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等,方选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针灸治疗:针灸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人体免疫力。针对肺炎,可选用肺俞穴、风门穴、曲池穴、合谷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起到清热宣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
- 外治法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散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煎煮后熏洗患者全身,有助于清热解毒、祛湿散寒。
拔罐疗法:在背部、胸部等部位进行拔罐,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
中药穴位贴敷:选用具有止咳平喘、化痰通络作用的中药,贴敷于肺俞、定喘等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渗透来发挥作用。
- 综合调理
饮食调整:肺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如梨、枇杷、冬瓜等具有润肺清热作用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起居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心理调整: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三、中医治疗的个体化调整
中医治疗肺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调整。
年龄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点和脏腑功能不同,治疗方案应有所区别。儿童脏腑娇嫩,用药宜轻清,剂量不宜过大;老年人正气虚弱,治疗时要注重扶正祛邪。
体质差异:体质壮实者,祛邪为主;体质虚弱者,扶正与祛邪兼顾,且扶正的力度要适当加大。
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肺炎时要考虑这些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在肺炎病情严重时,应及时采用西医的抗感染、支持治疗等方法,控制病情。在病情缓解期和恢复期,中医的调理则能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减少复发。中医治疗肺炎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可以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抗击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以及综合调理措施,可有效缓解肺炎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抗击肺炎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期待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多可能性。
通过中医辨证施护和个性化治疗,我们可以为肺炎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和全面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张鹏鹏 河南省中医院迎宾院区 肺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