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牙齿摔断别慌张,黄金抢救时间要记牢

2025-07-02 10: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意外发生!牙齿“受伤”现场直击

牙齿虽然坚硬,可在意外面前也会“受伤”。孩子在操场疯跑时突然摔倒,篮球场上激烈对抗时被肘部击中面部,甚至吃个坚果、啃个螃蟹都可能让牙齿“崩个口”。儿童和青少年是牙齿外伤的“重灾区”,尤其6-12岁换牙期的孩子,新长出的恒牙“根基未稳”,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意外。而成年人在运动、车祸等突发状况下,也容易出现牙齿摔断的情况。

牙齿摔断后,断口处往往会渗血,有的牙齿甚至整个脱落,场面看着就让人揪心。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因为牙齿受伤后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这颗牙齿能不能“保住”。

二、常见误区:这些做法可能“害惨”牙齿

很多人在牙齿摔断后,会下意识做出错误操作,不仅救不了牙齿,还可能加重损伤:

1.随意擦拭断牙:发现脱落的牙齿,有人会用纸巾或布使劲擦拭,想把上面的脏东西擦干净。但这样做会破坏牙齿表面的牙周膜细胞,而这些细胞是牙齿再植成功的关键。

2.干藏断牙:把脱落的牙齿用纸包起来或放在干燥的盒子里,这是大错特错的。离开湿润环境,牙周膜细胞会快速死亡,牙齿再植的成功率也会大大降低。

3.强行复位断牙:看到牙齿摔断或移位,心急的人可能会自己动手把牙齿掰回原位。但不正确的复位方式不仅无法让牙齿归位,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损伤。

三、黄金抢救时间:牙齿的“生死时速”

牙齿外伤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黄金抢救时间——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正确处理并及时就医,牙齿再植成功的几率能超过90%。随着时间推移,牙周膜细胞活力逐渐下降,2小时后再植成功率明显降低,超过24小时,牙齿基本无法存活。所以,牙齿摔断后,分秒必争地采取正确措施,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拯救”牙齿。

四、不同“伤情”的急救操作全攻略

(一)牙齿部分折断

当牙齿出现小块崩裂或折断,但没有完全脱落时:

1.止血处理: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按压在出血部位,轻轻咬住15-20分钟。如果出血较多,可以含一口冰水(注意别咽下去),帮助收缩血管止血。

2.保护断牙:不要触碰断口处,避免用受伤的牙齿咀嚼食物。如果断牙碎片还在嘴里,小心取出,用清水轻轻冲洗(别用力搓洗),放进牛奶或生理盐水中保存,一起带到医院。

3.及时就医:尽快前往口腔急诊,医生会根据折断的程度,选择补牙、做牙冠修复或进行根管治疗等处理方式。

(二)牙齿完全脱落

遇到牙齿整颗脱落的情况,按以下步骤操作:

1.捡起断牙:捏住牙冠部分(别碰牙根),避免损伤牙根表面的牙周膜。如果牙齿掉在地上脏了,用流动的清水轻轻冲洗10-20秒,千万不能用刷子刷或用手搓。

2.保持湿润:把脱落的牙齿放回牙槽窝(原来长牙的位置),让孩子轻轻咬住干净的纱布固定。如果无法放回牙槽窝,就把牙齿放进牛奶、生理盐水中,也可以放进孩子的口腔舌下(让牙齿浸泡在唾液里)。但要注意,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会误吞牙齿,这种方法慎用。

3.紧急送医:在30分钟内赶到口腔医院,医生会对牙齿和牙槽窝进行处理,然后将牙齿再植回原位,并进行固定,后续还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牙齿的恢复情况。

(三)牙齿移位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后,可能会出现松动、移位的情况:

1.避免触碰:不要试图自己把牙齿推回原位,也不要用受伤的牙齿咀嚼东西。

2.减少刺激: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垫在受伤牙齿和对侧牙齿之间,减轻咬合压力。

3.尽快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手法复位牙齿,并进行固定,同时根据牙髓损伤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根管治疗。

五、送医途中的注意事项

在前往医院的路上:

-尽量让伤者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牙齿再次受到碰撞。

-如果牙齿保存在牛奶或生理盐水中,要注意避免液体洒出,保持牙齿始终浸泡在液体中。

-随身携带身份证、医保卡等证件,节省挂号就诊时间。

六、后续护理:让受伤的牙齿“满血复活”

即使牙齿成功再植或修复,后续的护理也不能掉以轻心:

1.饮食调整:术后1-2周内,避免吃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流食、半流食为主,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等牙齿逐渐稳固后,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2.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触碰受伤牙齿。如果医生给牙齿做了固定装置,更要仔细清洁,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导致感染。

3.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都需要复诊。医生会检查牙齿的愈合情况,根据恢复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牙齿摔断虽然是让人措手不及的意外,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抓住黄金抢救时间,很多受伤的牙齿都能“重获新生”。记住这些实用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就能为自己或家人的牙齿健康保驾护航,让灿烂笑容不再因意外“打折”!

(张莉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焦作院区 门诊口腔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