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力衰竭的"四级警报系统"

2025-04-05 17: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或心内压升高,进而引发呼吸困难、疲劳和液体潴留等症状。为了优化患者的长期预后,医学界提出了心力衰竭的"四级警报系统",即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风险进行分级管理,以便早期识别、精准干预。这一系统不仅适用于临床医生,也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级警报:风险阶段(A期)

在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但存在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或家族史。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预防,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未来发生心衰的可能性。

管理策略:

血压控制: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诱因之一,应通过药物(如ACEI/ARB)和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规律运动)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心肌损伤风险。  

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酒精会加速心血管病变。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超声、BNP(脑钠肽)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心功能异常。  

这一阶段的干预可显著延缓或阻止心衰的发生,因此被称为"无声警报"。

第二级警报:前临床阶段(B期)

此时,患者已出现心脏结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病史),但尚未表现出典型的心衰症状。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早期治疗,防止病情进展至症状性心衰。

管理策略:

强化药物治疗:对于心肌梗死后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和SGLT2抑制剂可减少心室重构。  

器械干预: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预防猝死。  

生活方式优化: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定期随访:每6-12个月评估心功能,监测BNP或超声心动图变化。  

此阶段是逆转心衰进程的最后机会,需高度警惕。

第三级警报:症状性阶段(C期)

患者出现典型的心衰症状,如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这一阶段需要综合治疗,以缓解症状、减少住院率和改善生存率。

管理策略:

标准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缓解液体潴留)、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MRA(螺内酯)和SGLT2抑制剂。  

限水限盐:每日液体摄入控制在1.5-2升,钠盐摄入<2g/天。  

运动康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远程监测: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体重、心率变化,及时发现病情恶化。  

此阶段的治疗目标是稳定病情,避免进入终末期心衰。

第四级警报:终末阶段(D期)

患者尽管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仍持续存在严重症状,反复住院,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这一阶段的治疗重点转向姑息治疗和高级支持。

管理策略:

高级生命支持:包括静脉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机械循环支持(如ECMO、左室辅助装置)。  

心脏移植评估:符合条件的患者需尽早列入移植等待名单。  

症状缓解:通过阿片类药物缓解呼吸困难,心理支持改善生活质量。  

预立医疗计划:与患者及家属讨论治疗目标,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抢救。  

D期心衰的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不足50%,因此需个体化决策,平衡治疗强度与生存质量。

结语:分级预警,全程管理

心力衰竭的"四级警报系统"不仅是一种分类工具,更是一种动态管理策略。从A期的风险防控,到D期的终末照护,每一阶段都需要医患协作,采取针对性措施。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终末阶段的合理决策则关乎患者的尊严与舒适。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熟悉这一警报系统,以实现心衰的全周期管理。

(赵玲艳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