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这一被称为心脏“交通堵塞”的危机,全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以下是对冠心病的详细解析:
一、冠心病的成因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血液中的脂质代谢异常时,脂质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形成类似粥样的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此外,冠心病的发生还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但不限于: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
遗传:具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患病几率较高。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高血脂: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导致血管的弹性下降,更容易形成斑块。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肥胖:肥胖人群往往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从而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缺乏运动:身体长期处于缺乏锻炼的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脂肪更容易在体内堆积,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也会升高,进而影响血管健康。
二、冠心病的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胸痛,通常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及上腹部。这种疼痛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情况下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心悸、心慌: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规则。
乏力、疲劳: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感到全身无力,容易疲劳。
气促、呼吸困难: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需要端坐呼吸。
其他症状:如恶心、胃部烧灼感、汗多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冠心病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为猝死。
三、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电图: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但仅能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不能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CT成像(CTA):是一种无创的冠心病检查方法,可明确冠状动脉管壁斑块分布范围和斑块性质。有较高的冠心病阴性预测价值,但对血管狭窄程度判断不够准确,尤其当血管壁钙化时,则显著影响血管狭窄判断。
冠状动脉造影(DSA):是一种有创的冠心病检查方法,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
心肌酶检测、超声心动图:也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手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介入治疗:对于血管狭窄超过一定程度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球囊扩张成形术。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液流通,改善心肌供血。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建立新的血流通道,绕过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段,恢复血液流通。
心脏康复治疗:术后配合心脏康复,包括运动训练、心理调节、营养指导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减少复发风险。
四、冠心病的预防
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此外,定期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但通过了解其成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关注心脏健康,为心脏的“交通”畅通保驾护航。
(高振华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