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死:无声的脑部'断电'危机

2023-09-25 17: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死,这一看似静默却极具破坏性的疾病,常被比喻为大脑的一次“无声断电”。在这个比喻中,“无声”揭示了其发病初期的隐蔽性,而“断电”则形象地描绘了大脑功能因血液供应中断而急剧受损的严峻现实。脑梗死,医学上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或软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还常常导致长期残疾,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脑梗死的“无声”特性

脑梗死的“无声”主要体现在其发病初期往往缺乏明显的外在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可能在发病前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从而误导患者认为只是一过性的不适,未予足够重视。然而,TIA实际上是脑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预示着大脑血管已经存在病变,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脑梗死。

二、脑梗死的“断电”机制

脑梗死的核心机制是脑部血流的中断,这主要由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血栓形成是指在脑血管内壁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改变等条件下,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栓塞则是指来自心脏或大动脉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堵塞管腔。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栓塞,都会导致脑组织供血区域的血流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引起缺血缺氧。

当脑细胞缺氧超过几分钟,便开始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首先受影响的是对缺氧最敏感的神经元,随后是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受损区域逐渐扩大,从中心坏死区向外围发展,形成所谓的缺血半暗带。半暗带内的细胞虽未完全死亡,但功能受损,若能在此时恢复血流供应,仍有可能挽救部分脑细胞,减少后遗症。因此,时间对于脑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被誉为“时间就是大脑”。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梗死部位、大小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肢体运动障碍:如偏瘫、肌力减弱。

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触觉减退。

语言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

视觉障碍:如视野缺损、复视。

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平衡失调:行走不稳、易摔倒。

情感障碍:抑郁、焦虑等。

四、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

鉴于脑梗死的严重后果,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这些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

治疗方面,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减少脑组织损伤。这包括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康复期则侧重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五、结语

脑梗死,这一无声的脑部“断电”危机,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对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更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同时,提高公众对脑梗死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早期识别和快速就医,对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脑梗死,我们应携手行动,共同守护大脑的健康,让生命之树常青。

(陈敏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