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熬夜加班、空气污染等因素,让干眼、眼痒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眼部问题。不少人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自行购买眼药水缓解,或简单认为是视疲劳,并未放在心上。然而,当干眼、眼痒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反复发作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 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成为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 “烟雾弹”,掩盖了更严重的眼部疾病风险。今天,我们就深入剖析其中缘由,揭开这层危险的 “迷雾”。
干眼、眼痒:常见却暗藏玄机
干眼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表现为泪液的质、量及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以及眼表组织炎性反应、损伤、神经异常,患者常感觉眼部干涩、烧灼感、畏光、异物感、疼痛及视觉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而眼痒,多由眼部炎症、过敏反应等引起,如过敏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等,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揉眼来缓解不适。
在日常生活中,干眼、眼痒的发生率极高。据相关统计,全球干眼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干眼发病率约为 21%-52.4%,且在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的人群、老年人、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眼痒症状也不容小觑,季节性过敏、接触过敏原等因素,都会导致大量人群出现眼痒症状。正因如此,这些常见症状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误认为只是小毛病,延误了进一步检查的时机。
圆锥角膜:隐匿的视力 “杀手”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扩张变薄并向前呈锥形突出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常造成高度不规则散光,晚期视力显著下降而致盲。多于青春期发病,男性多见,早期表现为近视或散光进行性加深,散光度数往往较高且不规则,框架眼镜矫正效果欠佳,通常在配眼镜或近视术前筛查时发现异常而就诊。若未及时干预,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角膜水肿、角膜瘢痕形成,患者视力严重受损,许多患者不得不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来挽救视力。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有圆锥角膜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而长期揉眼、眼部慢性炎症、过敏(如过敏性结膜炎)、全身系统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几率。在众多危险因素中,干眼、眼痒与圆锥角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它们容易成为诊断 “烟雾弹” 的关键所在。
干眼、眼痒如何成为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 “烟雾弹”
症状相似,混淆判断
干眼、眼痒的症状与圆锥角膜早期的眼部不适有诸多相似之处。圆锥角膜早期,患者常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这与干眼的典型症状高度重合;而眼痒引发的频繁揉眼,又会进一步加重角膜的机械性损伤,加速圆锥角膜的发展。同时,圆锥角膜导致的角膜形态改变会影响泪膜稳定性,引发干眼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患者小张长期感觉眼睛干涩、发痒,起初以为是长时间看电脑导致的视疲劳,自行使用眼药水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不久后又反复发作。直到视力突然下降明显,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已患上圆锥角膜。正是由于干眼、眼痒症状的反复出现和初步缓解,掩盖了圆锥角膜早期的信号,让小张放松了警惕。
治疗误区,延误诊断
许多人在出现干眼、眼痒症状时,习惯自行购买非处方眼药水使用。一些含有激素的眼药水,虽然能快速缓解眼痒、减轻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损害角膜组织,降低角膜的抵抗力,反而促进圆锥角膜的进展。此外,部分患者在使用眼药水后,症状稍有改善就停止治疗,没有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导致圆锥角膜无法被及时发现。
还有些患者将圆锥角膜早期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归咎于干眼或眼痒引起的视疲劳,单纯通过更换眼镜度数来矫正视力,却忽视了角膜病变的根本问题。这种治疗上的误区,使得圆锥角膜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发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忽视关联,缺乏警惕
大多数人对干眼、眼痒与圆锥角膜之间的潜在联系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这些常见症状可能是圆锥角膜的早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干眼、眼痒视为独立的眼部小问题,很少将其与严重的圆锥角膜联系起来。即使症状长期不缓解,也没有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导致病情逐渐恶化。
拨开 “烟雾”: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关键要点
关注症状细节,察觉异常变化
当干眼、眼痒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经过常规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同时伴有视力下降、视物重影或变形、夜间眩光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圆锥角膜的可能。尤其是视力下降表现为渐进性,且常规配镜矫正效果不佳,散光度数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圆锥角膜的重要警示信号。
此外,若在眼痒时发现揉眼后视力出现短暂模糊,或眼睛干涩感在眨眼后不能有效缓解,也需要引起重视。这些细微的症状变化,可能就是圆锥角膜在 “暗中作祟”,提醒我们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借助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检查、验光检查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视力检查可判断视力下降程度;验光检查能准确测量近视、散光度数及轴位,发现异常的屈光变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则可观察角膜表面形态、厚度和透明度,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角膜病变,圆锥角膜患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中央变薄并呈锥形前突以及其他圆锥角膜的典型临床体征(如Vogt线、Fleischer环、Munson征、角膜瘢痕等)。
角膜地形图检查:这是诊断圆锥角膜的重要手段。它能详细分析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变化,角膜前后表面异常抬高等改变,生成直观的图像。角膜地形图上会出现对称蝶形与非对称蝶形、乳头形、卵圆形和圆形、不规则形等特殊图形,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角膜形态和病变程度。同时,测量角膜顶点厚度和最薄点厚度,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区域通常会明显变薄,通过监测厚度变化,可了解病情进展。
角膜生物力学检查:该检查通过测量角膜硬度、弹性等生物力学参数,评估角膜抗变形能力。在圆锥角膜早期,即使角膜形态和厚度无明显改变,其生物力学性能也可能会下降,角膜生物力学检查能及时发现这些细微变化,实现早期诊断。
应对策略:摆脱 “烟雾弹”,守护眼健康
正确对待干眼、眼痒症状
当出现干眼、眼痒症状时,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应保持眼部清洁,根据患者不同的揉眼原因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避免频繁揉眼,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适当休息眼睛。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需及时前往正规眼科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眼部检查,排查潜在眼部疾病。
重视圆锥角膜早期干预
一旦确诊为圆锥角膜,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早期采用框架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视力,进展期行角膜胶原交联术控制疾病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术后病情稳定者可考虑配戴框架眼镜、RGP或巩膜镜,中晚期可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预防为主,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对初诊患者进行自身危险因素的评估,告知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危害并进行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认知并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其中,揉眼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揉眼原因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具有习惯性揉眼行为的患者,应告知患者揉眼危害,采取禁止揉眼及转移揉眼冲动等行为干预措施;合并变应性结膜炎的患者常伴有剧烈揉眼行为,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需积极行抗过敏治疗;合并有全身性疾病时,应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具有不良睡姿患者应改善睡姿,如纠正侧卧及俯卧睡姿,避免枕头对眼球的压迫。此外,保持良好的眼表环境对于圆锥角膜患者至关重要,积极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等因素引起的干眼,可改善相关眼部疾病引起的揉眼习惯。预防圆锥角膜,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控制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圆锥角膜家族史、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眼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干眼、眼痒虽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它们就像圆锥角膜早期诊断路上的 “烟雾弹”,容易迷惑我们的判断。只有提高对两者与圆锥角膜关联的认识,重视眼部症状的细微变化,借助专业检查及时诊断,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才能拨开迷雾,守护好我们的视力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眼部健康,别让 “小症状” 酿成 “大问题”。
(杨凯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眼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