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是一种进行性、双侧性角膜疾病,以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锥形为特征。圆锥角膜常造成近视和不规则散光,晚期出现的角膜水肿和瘢痕则导致视力显著下降,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揉眼是圆锥角膜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提示揉眼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不同的揉眼频率和力度会对角膜造成不同影响。在易感人群中,揉眼对角膜造成的伤害更大,后果也更严重。揉眼通过直接机械作用、升高角膜温度和眼压、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细胞凋亡等方式损伤角膜。避免揉眼对延缓圆锥角膜的发展有很大作用,通过治疗引起揉眼的原发病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少圆锥角膜患者揉眼的时间和频率,可以减少圆锥角膜的发生或延缓其进展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关键信号,揭开频繁揉眼背后隐藏的健康危机。
认识圆锥角膜:眼球上的 “隐形杀手”
圆锥角膜是一种进行性、扩张性角膜疾病,最开始可能是单侧发病,但最终另一眼也会受累。患者角膜各层均受到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基质层。基质变薄,角膜变形扩张,并最终发展为圆锥角膜,导致不规则、渐进性的近视和散光。随着病情的进展,角膜水肿和失代偿导致的瘢痕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视力,对患者产生终生的危害和影响。
揉眼频繁:圆锥角膜的重要诱因
在一些文献中揉眼又被称为长期习惯性非正常揉眼。揉眼是相对轻柔的眼部摩擦动作,但当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太高、力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或当其演变成一种习惯时,就属异常。揉眼方式对区分有无圆锥角膜十分重要,目前文献中所报道的异常揉眼方式的范围从一个极端——使用关节用力的揉眼,到另一个极端——频繁且持续多年的轻柔揉眼。在无任何眼部疾病的情况下,揉眼时长一般少于5 s,变态反应性眼病或感染性眼病患者揉眼时间一般少于15 s,圆锥角膜患者揉眼时间相对较长,为10~180 s。研究发现圆锥角膜患者多用指关节揉眼,用力揉眼使用的力量比正常揉眼大10倍以上,且时间更长、频率更高。然而,对角膜的作用力并不是区分异常揉眼和正常揉眼的唯一标准。一些研究提示,持续多年但并不用力的揉眼也与圆锥角膜的发展有关。同样,揉眼的频率也很重要,频率高会使角膜在2次揉眼之间没有机会恢复,揉搓已受损的角膜可能会加重后续的创伤。
揉眼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角膜有弹性,容易受到形态变化的影响,揉眼频率和力度是影响角膜相关变化的因素。持续揉眼10 s,重复30次,30 min后角膜细胞密度明显降低。揉眼后角膜重塑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揉眼对角膜的直接损伤 用力揉眼造成的机械作用力会拉伸角膜薄弱区域,使角膜受力部分变平或凹陷,未受力部分变陡峭,进而引起角膜胶原纤维的扭曲。同时角膜被揉眼产生的压陷力与眼压升高产生的膨胀力剧烈挤压,胶原的正常产生及排布受到干扰,最终使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受到影响。
(2)角膜温度的变化 揉眼使角膜对形变的敏感性增加,这可能与角膜温度升高有关。角膜上皮温度为33.7 ℃,血液温度为38 ℃,揉眼时结膜被压在角膜上摩擦,角膜上皮温度升高。眼部主要通过血流降温,所以无血管的角膜散热较慢,与中央角膜相比,靠近角膜缘血管的边缘角膜温度相对较高。胶原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揉眼的机械作用力和较高的角膜温度会影响胶原的正常排布,二者共同促进角膜形变。
(3)眼压变化 揉眼使角膜凹陷产生大的眼压峰值,角膜薄弱区域的胶原纤维弯曲,同时眼压的巨大波动会对角膜基质细胞造成间接的损伤,促进锥体形成。基于恒河猴研究揉眼对眼压的影响,结果得出揉眼可使眼压显著升高109 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揉眼前基线眼压(3~310 mmHg)。
(4)细胞凋亡 揉眼造成的机械创伤可激活Fas配体系统和白细胞介素-1(IL-1)系统等,引起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角膜的弱化重塑。同时水解酶活性上调,水解抑制物活性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MMP-13等MMPs的表达上调,最终导致活性氧积累,角膜上皮释放IL-1,角膜组织降解触发细胞凋亡。
(5)特应性疾病 Davies等在1976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发现,35%的圆锥角膜患者常伴发春季角结膜炎、湿疹、哮喘、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枯草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而对照组仅为12%。变态反应性眼病人群眼部剧烈瘙痒引发频繁揉眼,特别是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者的睑结膜乳头在揉眼过程中对角膜造成更大的伤害。普通人群中有25%的儿童会出现变态反应症状,而在一项包含了49名儿童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91.84%的儿童有揉眼行为,同时作者建议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史且伴有揉眼的新发角膜散光儿童患者可常规进行圆锥角膜筛查。
早期干预:危险因素的防治
圆锥角膜的发生与揉眼、过敏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睡姿等危险因素相关。对初诊患者进行自身危险因素的评估,告知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危害并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认知并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揉眼与圆锥角膜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患者不同的揉眼原因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具有习惯性揉眼行为的患者,应告知患者揉眼危害,给与禁止揉眼及转移揉眼冲动等行为干预措施;合并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伴有剧烈揉眼,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需积极行抗过敏治疗;合并有全身性疾病时应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具有不良睡姿患者应改善睡姿,如纠正侧卧及俯卧睡姿,避免枕头对眼球的压迫。保持良好的眼表环境对于圆锥角膜患者至关重要,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等因素引起的干眼,可改善相关眼部疾病引起的揉眼习惯。
预防圆锥角膜:从日常生活做起
预防圆锥角膜,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频繁揉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尽量减少用手直接接触眼睛的次数。当眼睛感到不适时,可以使用人工泪液等眼药水来缓解症状,而不是通过揉眼来解决问题。
此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有圆锥角膜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以及青少年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眼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圆锥角膜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但只要我们提高对它的认识,重视频繁揉眼等早期信号,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视力,避免病情恶化。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圆锥角膜,重视眼部健康,共同守护我们心灵的窗户。
(杨凯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眼科 主治医师)